ID: 22800066

西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6课时《问题解决(1)》说课课件(共21张PPT)

日期:2025-04-21 科目:数学 类型:小学课件 查看:68次 大小:682697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问题解决(1),PPT,21张,课件,师大,6课时
  • cover
(课件网) 《问题解决(1)》 说课 义务教育西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目录 教材、学情分析 01 目标、重难点分析 02 教法、学法阐述 03 教学过程、教学反思 04 教材分析 本课《问题解决(1)》是西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的第6课时,属于“数与代数”领域的应用板块。教材通过生活化的实际问题(如分物品、安排活动等),帮助学生将已学的除法计算技能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知识脉络:本单元前5课时已系统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竖式计算及验算方法,本课是综合应用的起点,后续课程将逐步增加问题难度(如两步运算)。 教材意图:通过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建立“总数÷份数=每份数”的数学模型,培养应用意识和逻辑思维能力。 利用问卷创建学情调查 制定问卷 收集信息 分析学情 读题障碍: 建模困难: 验证意识薄弱: 对“平均分”“包含除”等关键信息提取能力不足; 难以将生活问题转化为除法算式; 忽略用逆向思维检验结果合理性。 学情分析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除法解决不同情境的实际问题,并能通过验算验证结果。 用学生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把握方向, 生成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 1:能根据情境正确列出除法算式,解决“平均分”类实际问题; 2:能用语言描述解题思路,并尝试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难点 灵活运用除法解决不同情境的实际问题,并能通过验算验证结果。 重点 理解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正确列式计算; 教学重、难点 教法分析 教法:情境教学法(创设分水果、布置会场等场景)、问题驱动法(通过追问引导学生思考); 学法:合作探究法(小组讨论解题策略)、实践操作法(利用学具分一分、摆一摆)。 教具:多媒体课件(含动画分物情境)、题卡、磁性贴图; 学具:小棒(每组48根)、任务单(含不同难度的问题); 环境:将课桌按4人小组排列,便于合作学习。 情景导入 我们年级有95人。 每桌坐8人。 观察情境图,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探索新知 至少需要多少张桌子? 我们年级有95人。 每桌坐8人。 怎样列式呢? 95÷8= 95÷8= 怎样用竖式计算呢? ) 9 5 8 8 5 1 1 8 7 1 11(张)……7(人) 95÷8= 11(张)……7(人) 表示什么? 95名学生,8人一桌,能坐满11张桌子,还剩7人。 剩下7人怎么办? 想一想 95÷8= 11(张)……7(人) 11+1=12(张) 答:至少需要12张桌子。 我们年级有95人。 每桌坐8人。 需要再加1张桌子 至少需要多少张桌子? 1.有15位老师要乘坐出租车去开会。每辆出租车坐4人,至少需要多少辆出租车? 15÷4= 3+1=4(辆) 答:至少需要4辆出租车。 3(辆)…… 3(人) 练习巩固 五,课堂小结 1、知识梳理 学生用思维导图总结:解决除法问题的步骤(读题→找关系→列式→计算→检验)。 情感升华 2、教师提问:“今天的小组合作中,谁的方法让你印象深刻?为什么?” 设计意图:渗透合作学习价值,培养反思习惯。 六,布置作业 1、必做题(课本第56页) 第3题:60米布做窗帘,每幅用4米,能做多少幅? 第5题:提出一个用“84÷4”解决的问题。 2、选做题(实践任务) 调查家中一周的用水量,计算平均每天用水量。 设计意图:链接生活,培养数学应用意识。 板书设计 问题解决(1) 分水问题:96÷3=32(瓶) → 总数÷份数=每份数 买本子:72÷6=12(本) → 总价÷单价=数量 关键步骤:找关系→列式→计算→检验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通过学具操作和对比分析,学生能区分不同除法类型; 改进点:部分小组讨论时分工不明确,需提前制定角色(记录员、汇报员等); 生成资源:拓展题中“余数处理”引发激烈争论,可设计专题探究。 本课以“学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