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803148

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教案(表格式)

日期:2025-04-27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90次 大小:81315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17课,挽救,民族,危亡,斗争,教案
  • cover
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整体设计思路 面对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社会各阶级掀起的一次次挽救民族救亡的斗争。通过学习知识分子的维新变法、中国民众的义和团运动,让学生们感受到这些斗争虽然具有一定的爱国性,但由于以清政府为代表的封建势力的阻挠,没有真正挽救民族危机,反而使得中国社会完全沦为半殖民地不封建社会,因此,进行推翻专制 统治的民主革命,才是中国前进的方向。 学情分析 学生已在初中学习过戊戌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 华、《辛丑条约》等基础知识,对这一时期基本的历史线索也有所了解,但更多地限于表面,缺乏对这一时期的整体的把握和理解。教学时应该引导学生理解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的性质和意义,理性分析斗争的积极性和局限性,深入体会复杂的历史面相。 课标要求 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人民反抗外来 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认识晚清时期社会各阶级为挽救民族危机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教材分析 教材中本节课主要选择典型事例:“戊戌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的签订”来体现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以及为了挽救民族危机中国政府和社会各阶级人民所做过的努力。 教学目标 本课涉及的时间空间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由维新变法运动、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等重大历史事件组成。 1、通过历史发展的循序,学习戊戌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民族危机的加深,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2、通过展示及读取文物图片、文献材料、图表等资料信息,并能够通过唯物史观的科学方法正确评价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历史事件,发展学生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3、本课的课题是“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学习本课,能够让我 们了解在民族危亡之际,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一些先进的中国人为挽救民族危亡所做的努力,以及从他们的身上体现出来的爱国热情。 我们学习本课,重要的是学习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感,这有助于发展学生家国情怀的历史学科重要素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辛丑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教学难点:戊戌维新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的局限性及失败原因。 教学资源与教学方法 教学资源:高一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课本;中学历史教学园地等。 方法:讲述法、图示法、史料分析法、归纳法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出示时局图 教师讲述:甲午战争中国的失败,使半殖民地化速度进一步加快,列强掀起瓜分狂潮,民族危机进一步加剧,同时也促使中华民族觉醒,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和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迅速高涨。清政府也在更加艰难的处境下,开始进行变革。 【设计意图】:通过这组图文资料,让同学们感受到大危机之下,中国人民将开展不屈不挠的抗争与发愤图强的探索,从而揭示本课的主题。 [新课讲授] 戊戌维新运动 PPT出示材料 1、背景 经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洋务运动时期,中国民族工业兴起并初步发展。)中国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政治:巨额赔款,激化了阶级矛盾,促使清政府统治危机加剧 民族危机: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民族危机加深 思想:维新思想传播:民族意识的觉醒 ①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奠定了维新派的理论基础。(课本103页《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书影) ②梁启超:在《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等文章,宣传维新变法。 阅读教材P103“历史纵横”: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康有为的思想有什么特点?原因是什么? 特点:打着孔子的旗号宣扬维新变法的思想。 原因:儒家思想在中国根深蒂固,封建势力强大,借助孔子可以减少变法阻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