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三单元 运用辩证思维方法 第九课 理解质量互变 9.2 把握适度原则 在《百句譬喻经》中有 “愚人吃盐” 的故事:从前有个愚人,到别人家作客,吃菜嫌淡而无味。主人知道后,给他加了一点盐,他吃了后便觉得味道很美。而后他想,味道好是因为有盐,加了那么一点点盐就那么好吃,多加一点岂不更好吃了吗?于是,他就大吃起盐来,其结果是变涩了。 “愚人吃盐”,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启示?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想问题做事情要把握好“分寸”,坚持适度原则,不犯极端化的错误。 一:适度的含义 一、适度的含义 1.事物质与量的统一体现在“度”中 (1)度的含义与重要性 ①含义:一事物保持自身质的稳定性的量的限度。 ②重要性: 在度的范围内,质与量相互结合、相互规定。 当量的变化达到或超出定量限度时,事物就开始发生质的转化。 (2)关节点(或临界点) ①含义:事物量变达到的极限,是引起质变的节点。 ② 度与关节点的关系:任何度的两端都存在着关节点或临界点,度是关节点范围内的幅度。 (1)内涵:就是适当的程度 (2)区分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 事物的变化是发生在度的范围之内还是超出度的范围。 (3)遵循适度原则的原因: 2.适度 事物的质保持不变,质规定着量的运动范围或变化幅度; 事物的质就发生变化,质与量的统一就会破裂 【注意】坚持适度原则≠做任何事都不能超过关节点 永远保持量变状态,积极向上符合发展趋势的事物在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要及时促成飞跃 二:掌握适度原则 二、掌握适度原则 1.必要性:为了保持我们所需要的事物特定的质,应当把事物的变化控制在度的范围内,防止过犹不及。 2.含义:从思维方式上说,适度原则就是要在“度”的范围内寻求和把握事物发展的适当程度的原则。适当就是幅度“得当”,而不是“失当”。 【思考】适度原则就是在任何时候都不要超过事物的度吗? × 3.掌握适度原则的要求 (1)把握好“分寸”,防止过犹不及: 适度原则要求我们在思考和处理问题时把握好“分寸”,不犯极端化错误。 --质变有前进的、也有倒退的,不一定是发展。 《墨子·大取》载:“利之中取大,害之中取小也。害之中取小,子非取害也,取利也。其所取者,人之所执也。遇盗人,而断指以免身,利也;其遇盗人,害也。” 遇盗贼是坏事,不得已,与其身亡,不如采取灵活的应变策略,断指保命,取小害而免大祸。 换个角度说,这不是在取害,而是在取利。没有利弊的权衡,就不可能获得对事物发展状态的适度把握,也就不可能达到取舍选择的适度状态。 (2) 遵循适度原则,并不只是被动地适应事物的存在状态,而是包含着积极地认识和推动事物发展到最佳的状态。 适度思维是“得中”而处之的思维。 “中”是不偏不倚,无过与不及。 “得中”是把持有度,合适且正好, 不是凡事都采取折中主义的消极的思维方式。 3.掌握适度原则的要求 相关链接:折中主义 (1)含义:企图把对立的思想、观点和理论无原则地调和拼凑在一起的做法。 (2)特征和表现:把矛盾双方等同起来,不分主次;把对立双方调和起来,混淆是非;在原则问题上模棱两可,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和坚持的立场。 (3)实质:它是一种无原则的思维方式,是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表现形式。 “得中”≠折中主义 1949年,经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国民党的势力仅仅龟缩在长江以南的地区。国民党当局打着和谈的名义,妄图积蓄力量,伺机反扑。为了彻底推翻蒋家王朝,建立社会主义的新中国,中国共产党提出“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口号。毛泽东在他的诗中写道:“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3)要改变我们不需要的事物的特定的质,就要积极创造条件,促成事物量的变化(不能限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