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基础知识回顾 一、物质的变化、性质和分类 (一)物质的变化 分类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定义 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本质区别 没有生成其它物质。 生成其它物质。 微观理解 构成物质的粒子,本身没有变化,变化的是粒子之间的间隔。 构成物质的粒子,发生了变化,变成了其它物质的粒子。 宏观现象 通常是状态和形状、大小的改变。 常伴随(发光)、放热、颜色变化、产生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 能量变化 化学变化的同时,伴随能量变化,光能、热能和电能等。 举例 水的三态变化、酒精挥发等。 钢铁生锈、木炭燃烧、光合作用等。 联系 发生化学变化的同时,一定有物理变化。 (二)物质的性质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概念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举例 通常状况下,二氧化碳是无色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降温后能变成固态的干冰。 铁能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木炭能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并发光、放热等。 常见性质 颜色、气味、密度、硬度、熔点、沸点、溶解性、挥发性、延展性、导电性、导热性、活性炭的吸附性、浓硫酸的吸水性等。 可燃性、助燃性、稳定性、不稳定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毒性、腐蚀性等,或“能与……反应”、“可与……反应”、“受热(或见光)易分解”等。 区别 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 化学性质要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 (三)物质的多样性 物质 混合物(宏观: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组成;微观: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分子构成)。 (注: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为混合物(O2+O3);举例:空气、溶液和合金等)。 纯净物(宏观:由一种物质组成;微观:由一种分子构成) 单质(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举例:金、金刚石、氢气和氧气等。 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无机物 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其中一种元素是氧)举例:CO2、H2O2等)。 酸(电离时形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举例:HCl、H2SO4和H2CO3等。 碱(电离时形成的阴离子全部是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举例:NaOH、Ca(OH)2和Ba(OH)2等。 盐(由金属阳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举例:NH4NO3、CaCO3和BaSO4等。 有机物(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叫做有机化合物)。举例:甲烷、乙醇和醋酸等。 二、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一)构成物质的微粒 1.分子和原子 分子 原子 概念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相同点 分子和原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和原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温度升高,能量增大,运动速率加快分子和原子之间都有一定的间隔,一般温度越高,间隔越大,分子和原子都可直接构成物质 区别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 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能再分 联系 分子能分成原子,原子能构成分子 2.原子结构 原子 内容 结构 原子(不显电性) 原子核(带正电) 质子(带正电) 中子(不带电) 核外电子(带负电) 其它事项 核电荷数:原子核所带电荷数;原子质量几乎全部集中在原子核上,但原子核体积很小,原子的体积由核外电子决定;在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 3.相对原子质量 离子 内容 概念 一个原子质量与一个碳12原子的质量的1/12的比值就是相对原子质量。 定义公式 近似公式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理解 (1)相对原子质量不是个质量是个比值;(2)有单位,是“1”常省略不写;(3)相对原子质量之比等于原子实际质量之比;(4)引入相对原子质量是为了书写、记忆和运算方便。 4.结构示意图含义: 5.原子的化学性质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 原子分类 最外层电子数 得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