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一个好老师 8.1 法治国家 课程标准及核心素养 课程标准 政治认同:坚定建设法治国家的信心。 法治意识:全民学法、懂法、守法、用法,建设法治国家。 公共参与: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为落实良法善治 建设法治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列举事例,阐明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意义。 一课一得:建设法治国家的措施及意义 核心素养 总议题:法治国家 法治国家的内涵 议题 一 议题 二 建设法治国家的措施 议题 三 建设法治国家的意义 壹 法治国家的内涵 观看视频,谈谈你对法治国家内涵的认识? 1、法治国家的内涵(what) 法治国家,就是实行依法治国、依宪治国、依法执政、依宪执政的国家。 在现代社会,法治国家意味着国家权力依法行使,国家各项工作依法开展。 2、法治国家的基本特征(what) (1)坚持宪法法律至上 (2)坚持良法之治 (3)尊重和保障公民权利 (4)规范国家权力运行 (1)坚持宪法法律至上 内涵:宪法法律至上是法治的首要内容,即宪法法律应是社会治理的最高准则,任何个人和组织都不享有法律之外的特权。 原因:法律是通过民主程序制定出来的,反映了民众的期望,符合民众的利益,体现了社会共同理想和信念,应该得到全社会的尊重和遵从。 (2)坚持良法之治 原因:法治国家强调依法治理,只有良法才能最大限度地 得到民众的认同,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法律的效力。 标准:一方面,良法应内容合理,在制定过程中应广泛听取各方意见,符合社会和人民的需要,符合社会公平正义的理念,另一方面,良法应体系完备、规范系统、类别齐全、协调统一,能够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要求: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方可制定出良法,良法之下才有法治国家。 知识拓展 ①良法与善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缺一不可。 ②良法要求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 善治要求把制定的良法付诸实施,将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实现良法的价值。 ③良法本身不是目的,制定良法是为了发挥法律在规范社会行、调节社会关系、平衡社会利益、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的作用,最终达到善治的目标。 良法与善治的关系 公民广泛的权利:人身权、财产权、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等 原因:公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保护公民的各项权利是法治的主要功能。 表现:在法治国家,公民的权利和尊严应得到法律的确认,并通过执法和司法加以保障。 (3)尊重和保障公民权利 原因:国家的各项权力,包括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监督权等,都必须在法律之下运行。 表现:需要通过完善的法律制度,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易腐的体制机制。 (4)规范国家权力运行 知识拓展 (1)权利是一个法律概念,一般指公民依法享有的权力和利益,即自身拥有的维护利益之权。它表现为享有权利的公民有权作出一定的行为和要求他人作出相应的行为。 (2)权力是一个政治概念,一般是指有权支配他人的强制之力,它总是和服从联结在一起。一是政治上的强制力量,如国家权力,就是国家的强制力量,像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等。二是职责范围内的支配力量,它同一定的职务相联系,即有了一定职务就有了相应的某种权力,如行使大会主席的权力。 (3)权利的行使主体是公民,而权力的行使主体主要是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权利一般可以放弃和转让,而权力必须依法行使,不得放弃和转让;权利的推定规则为“法无明文禁止即可为”,而权力只以明文规定为限,否则为越权;权无利一般体现私人利益,而权力一般体现公共利益。 权利≠权力 小结:法治国家的特征(表现) 贰 建设法治国家 观看视频,谈谈如何建设法治国家? 3、建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