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写作例文 (部编版)四年级 下 www.21cnjy.com 第6课时 一 素养目标 目录 二 梳理路线 三 赏析语言 四 情景激趣 一 素养目标 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 语言运用 思维能力 审美创造 通过学习《颐和园》,感受中国古典园林的壮丽与文化内涵,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学习作者按游览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体会语言的生动性和条理性。积累描写自然景物的优美词句,尝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引导学生抓住景物特点进行观察和描写,培养细致观察和逻辑表达的能力。 通过对比两篇文章的写作顺序和语言风格,培养分析和比较的思维能力。 感受颐和园自然之美,培养审美情趣。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身边的美景,激发创作兴趣。 活动流程: 游双龙神洞———学移步换景 观海上日出———探秘写作顺序 跟着作家的脚步去旅行———游览颐和园 01 02 03 探秘风景中“顺序密码 二 情景激趣 苏州街 昆明湖 夕阳西下 十七孔桥 猜地名 根据图片提供的信息,猜一猜这是哪个地方? 提示一:北京。 提示二: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 提示三: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 颐和园 三 梳理路线 理清顺序 默读课文,画出起过渡作用的句子,体会作者是怎样把游览的顺序写清楚的,再把路线图补充完整。 写法探究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第二自然段 “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第三自然段 画出过渡句,体会它的作用 写法探究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 第四自然段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第五自然段 写清楚游览顺序的方法 感受写法 圈一圈,作者用了哪些动词,把各处景点连接在一起的?想一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过渡 感悟连接词 这种利用动词过渡连接景物,叙述游览过程的表达方式就是移步换景。它让游览的过程不断转换,更加清晰。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经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读一读课文,感受动词连接的作用。 游览顺序 把游览路线图补充完整: 1.长廊 2.万寿山 3.佛香阁 4.昆明湖 梳理路线 四 赏析语言 精读赏析 朗读描写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等景物的段落,提问:“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作者用了哪些词语或修辞手法来描写?” 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二百七十三间,几千幅画。 运用列数字———感受长廊的壮观和细致。 讨论交流 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增强了画面感 从这两句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 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观察不同位置的景物时,视角也会发生变化 讨论交流 学一学,怎样描写建筑物的宏伟和美感 举例说明 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运用打比方———体现昆明湖水“静”和“绿”的特点。 动词“滑”,巧妙地衬托了昆明湖水的“静”。 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想一想,为什么用“滑”而不是“划”?体会语言的精妙。 作者通过具体的语言来表现景物各自的美感和特点。 读一读,第五自然段,从这段话中你可以感受到什么? 阅读心得 方法归纳 按游览顺序写。“总———分———总”形式写作。 1.文章结构 抓住特点,选用合适方法 (说明方法 动静结合等) 。 2.景物描写 运用过渡句,点明游览路线,内容衔接自然。观察不同位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