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16 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郑和,一说本姓马,为明成祖朱棣赐姓郑,世称“三保太监”(又作“三宝太监”),云南昆阳州人。明朝航海家、外交家。 年轻时从侍燕王朱棣,有智略,知兵习战。后在靖难之役中有功,升任为内官监太监。1405年至1424年,郑和六次作为正使太监下西洋。1430年受命第七次下西洋,一说在途中于1433年卒于古里国。 文莱 东海及其以外海外的海域称为“东洋”,把今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一带海域及沿岸地区称为“西洋” 导入 一、海上壮举:郑和下西洋 1、目的 材料一:明成祖……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明史》列传第192《郑和传》 材料二:郑和的船队在所到之处,首先向国王、酋长等进行礼节性的访问,宣读明朝皇帝诏书,赠送大量物品,然后即展开贸易活动。 ②推动中外贸易发展(互通有无) ①提高明朝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威望(宣扬国威) ③与海外各国发展友好关系(和平交往) 材料三:郑和开始下西洋后,亚非各国多遣使来中国建交及进行贸易,络绎不绝。如浡泥国王、苏禄国王在访问中国时不幸病故,安葬于中国。 一、海上壮举:郑和下西洋 2、概况 起止时间 航行次数 船队规模 航行人数 路线范围 1405~1433年 先后7次 最少有60余艘,最多时达200多艘 首次出海2.7万人左右 刘家港出发,穿越马六甲海峡,横渡印度洋,前往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抵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刘家港 红海沿岸 非洲东海岸 马六甲海峡 印度洋 一、海上壮举:郑和下西洋 3、成功原因(历史条件) 材料一:史书记载洪武末年时:“仓廪充积,天下太平。”建文帝时:“家给人足,外门不阖。”到永乐年间,明王朝统治已臻极盛。 郑和大号宝船 长151.8米,宽61.6米 材料四 郑和的船队为保证航行时的协调一致,采用了多种通信手段,白天升起为号,夜间悬灯为号,遇到天气恶劣视野不良时,则用吹喇叭、敲锣打鼓的方式。整支船队……都在同一号令下进行。 明成祖 ①明朝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国力雄厚,奠定了物质基础 ②统治者的大力支持 ④郑和等人团结协作、纪律严明、具有丰富的航海经验 ③造船业的发达、指南针的运用、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 一、海上壮举:郑和下西洋 4、交往表现 所到之处,访问当地首领,赠送礼品,表达通好意愿,进行商品交易。 朝贡贸易 厚往薄来 和平交往 人物 郑和 迪亚士 哥伦布 达伽马 麦哲伦 时间 1405~1433年 1487~1500年 1492~1504年 1497~1498年 1519~1522年 航行次数 7次 2次 4次 2次 1次 各次航行的船只数量 大小船只200多艘 最少2艘,最多13艘 最少3艘,最多17艘 最少4艘,最多23艘 5艘 各次航行人数 约2.7万~2.8万人 最多1200人 最少80人,最多1500人 最少160人,最多2000人 265人 航行目的 宣扬国威 互通有无 殖民掠夺 ①时间长(早) ②次数多 ③规模大 ④人数多 ⑤和平交往 《15-16世纪中外航海对比表》 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一、海上壮举:郑和下西洋 5、特点: ①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发展了海上丝绸之路 ②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 ③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消极影响:劳民伤财,引发财政危机 一、海上壮举:郑和下西洋 5、意义: 助推中外交流的历史人物 人 物 时 期 主要事迹 影响 张 骞 西 汉 公元前138年、前119 年,两次出使西域 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 玄 奘 唐朝 贞观初年,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后携带大量佛经返回长安 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据他口述成书的《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鉴 真 唐朝 第六次东渡日本成功,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