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807121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6课《有为有不为》教学设计

日期:2025-04-24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68次 大小:2499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2024,2025,学年,统编,语文,七年级
  • cover
第 16 课《有为有不为》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 《有为有不为》是季羡林先生的一篇富有哲理的议论文。在这篇文章中,季先生以质朴而深刻的语言,阐述了“有为”与“不为”的人生准则,强调了做人要坚守道德底线,有所作为的同时也要有所不为。这一主题对于正处于价值观形成关键时期的七年级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本,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理解作者的观点。同时,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思考“有为”与“不为”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此外,还要注重引导学生体会季羡林先生的语言风格,学习他简洁明了、深入浅出的说理方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学习,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和技能,更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意识。 二、核心素养目标 1. 语言建构与运用目标 (1) 学生能够正确读写文中的生字词,如“箴言、耄耋、无动于衷”等,理解其含义并能在具体语境中准确运用。 (2) 体会季羡林先生简洁明了、质朴平实的语言风格,学习运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3) 能够从文本中提取关键信息,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提高语言概括和信息提取能力。 2. 思维发展与提升目标 (1) 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分析作者是如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2) 理解“有为”与“不为”的内涵,能够结合生活实际,对这一观点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 (3) 在讨论和交流中,能够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进行有效的思维碰撞和交流,提高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3. 审美鉴赏与创造目标 (1) 欣赏季羡林先生文章的思想美和语言美,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和人文关怀,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2) 学习作者运用举例、对比等论证方法进行说理的技巧,尝试运用这些方法进行写作练习,培养文学创作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 4. 文化传承与理解目标 (1) 理解“有为有不为”这一传统儒家思想的内涵和价值,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文化自信。 (2) 引导学生将“有为有不为”的思想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意识,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三、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1) 理解“有为”与“不为”的具体内涵,把握文章的中心论点。 (2) 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学习作者运用举例、对比等论证方法进行说理的技巧。 (3) 体会季羡林先生质朴平实、简洁明了的语言风格,感受文章的思想美和语言美。 2. 教学难点 (1) 结合生活实际,深入思考“有为有不为”的现实意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 理解作者在论证过程中所体现的辩证思维和逻辑严密性,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展示一些社会热点事件的图片或视频,如志愿者积极参与公益活动、某些人在公共场所乱扔垃圾等。 提问:同学们,看到这些画面,你们有什么感受?在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有些事情我们应该去做,有些事情我们不应该去做。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判断哪些事情是“有为”,哪些事情是“不为”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季羡林先生的《有为有不为》,去寻找答案。 2. 介绍作者季羡林。季羡林是我国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作家。他学贯中西,博古通今,被誉为“学界泰斗”。他的作品以质朴平实的语言、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人格魅力而著称。让我们一起怀着崇敬的心情,走进他的文章,感受他的智慧和魅力。 (二)初读课文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