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初中历史(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第13课东汉的兴衰)同步训练 一、选择题 1.刘秀建立东汉后励精图治,统治后期社会出现比较安定的局面,史称(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百家争鸣” D.“人文初祖” 2.有人说:“东汉王朝就是在外戚与宦官的打来斗去,皇帝像走马灯似的换来换去的过程中走向灭亡的,”外戚和宦官干政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皇权专制制度使然 B.东汉王朝统治者素质偏低 C.东汉中后期皇帝早逝 D.被大规模农民起义推翻 3.下列人物,在公元25年称帝,定都洛阳,建立东汉的是( ) A.刘邦 B.王莽 C.刘秀 D.孙权 4.通过“废除王莽时期的苛捐杂税,恢复西汉时期的三十税一;提倡节俭,裁并机构,裁撤冗员,减少行政开支”而减轻了农民负担的皇帝是( ) A.汉明帝 B.汉文帝 C.汉光武帝 D.汉高祖 5.以下各项因果逻辑对应错乱的是( ) A.百家争鸣———思想、学术繁荣 B.休养生息———文景之治” C.汉武帝“推恩”———侯王被削 D.王莽改制———光武中兴” 6.某历史剧组要拍摄东汉王朝走向衰亡的一组镜头,以此体现东汉中后期朝政腐败、时局动荡、社会混乱的景象。你认为符合剧中素材的是( ) A.光武帝惩处贪官污吏 B.王莽改革引发动荡 C.黄巾起义推翻了东汉统治 D.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7.到光武帝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 ) A.汉武帝大一统 B.光武中兴 C.文景之治 D.百家争鸣 8.我国古代曾出现过许多政治安定、经济繁荣的治世局面。其中“光武中兴”治世局面出现在( ) A.战国 B.秦朝 C.西汉 D.东汉 9.“临黄河而知中国,临河洛而知华夏。”河南洛阳是一个古今辉映、诗和远方相会的地方。下列政权曾定都洛阳的是( ) A.西汉 B.东汉 C.蜀汉 D.东晋 10.中兴汉室的东汉开国皇帝是( ) A.光武帝 B.汉明帝 C.汉质帝 D.汉献帝 11.周杰伦在《乱舞春秋》中唱到:东汉王朝在一夕之间崩坏兴衰,九州地图被人们切割成三块。直接导致东汉王朝崩坏的原因是( ) A.外戚宦官专权 B.皇帝年幼无知 C.黄巾大起义 D.大臣贪污腐败 12.东汉光武帝在分封功臣爵邑(爵位与城邑)时,阴乡侯阴识虽有军功,然以贵人阴丽华之兄身处外戚,竟不得增邑。当时,外戚授官,也以九卿为限。材料说明光武帝时期( ) A.重用宦官 B.控制外戚 C.宦官专权 D.外戚专权 13.成语“得陇望蜀"出自《后汉书岑彭传》。据记载东汉初年,为了平定割据巴蜀的公孙述和称霸陇西的隗嚣两个地方反对势力,光武帝刘秀下令给大将岑彭:人苦不知足,既平陇,复望蜀。这主要反映了东汉光武帝( ) A.缓和民族矛盾 B.捍卫王朝统一 C.惩处贪官污吏 D.减轻农民负担 14.古人把一年划分为二十四节气,降水明显增加使谷类作物能苗壮成长的春末称为谷雨;最适合播种有芒的谷类作物(如麦子)的时期称为芒种等。由此可知节气的划分源于( ) A.统治者劝课农桑的政策 B.历朝历代的口耳相传 C.劳动人民的实践经验总结 D.天文历法的不断丰富 15.汉顺帝末年,京都流传一首童谣:“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这首童谣反映了当时什么样的政治状况( ) A.农民起义风起云涌 B.民族矛盾尖锐 C.外戚宦官专权政治黑暗 D.安史之乱给社会和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16.下列思维导图反映的是哪一时期的历史现象?( ) A.西周 B.秦朝 C.西汉 D.东汉 17.东汉班固在《汉书》中写道:“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与材料中内容相符的是(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开皇之治 D.贞观之治 18.东汉时期,黄河经常泛滥成灾。为此,一位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