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浙教版(2024版)科学七年级下册4.1 探索地球表面 同步训练 一、选择题 1.(2023七上·德清期末)地球是人类的家园,人类不断探索了解地球。下列说法符合人类对地球现有认知的是( ) A.地球内部地壳以下都呈液态或熔融状态 B.地球是一个赤道稍扁、两极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C.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用实践证明地球的形状是球体 D.地球内部结构平均厚度由小到大分别是地核、地幔、地壳 【答案】C 【知识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内部的结构 【解析】【分析】 ①地壳和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的部分)共同组成了岩石圈。 ②地球由外向内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层。地壳的平均厚度约为17千米。如果把地球缩小到鸡蛋般大小,地壳的厚度比鸡蛋壳还薄得多。地幔在地壳以下到2900千米深处。地核位于地壳以下2900 千米到6371千米范围,可以分为内地核和外地核,外地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地核呈固态。 ③1519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船队,经过长达3 年的十分艰苦的海上航行,完成了人类历史上 第一次环绕地球航行一周的壮举,他们用自己的亲身实践证实了地球是球形的。 ④现代科技测量表明,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 【解答】 A、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故A错误; B、地球是一个赤道略鼓、两极稍扁的不规则球体,故B错误; C、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用实践证明地球的形状是球体,故C正确; D、地球内部结构平均厚度由大到小分别是地核、地幔、地壳,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2.(2023七上·北仑期末)下列四幅地貌景观图中,以风力侵蚀作用为主而形成的地貌形态是( ) A. B. C. D. 【答案】B 【知识点】地形变化的原因 【解析】【分析】世界陆地表面的地表形态处于不断地运动和变化之中,它们是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 【解答】地表形态是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力作用主要包括:地壳运动、火山和地震活动;外力作用主要包括:风力、水力等。四个选项中只有B蘑菇石是风力作用形成的。 故答案为:B。 3.(2024七上·滨江期末)下列地形中,形成的主要原因不同于另外三项的是 ( ) A.长江三角洲 B.海边的怪石 C.喜马拉雅山脉 D.沙漠石蘑菇 【答案】C 【知识点】地形的类型;地形变化的原因 【解析】【分析】内力作用的能量是来自地球内部,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它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外部的太阳能以及地球重力能等,表现为对地表物质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作用,它将高山削低,把低地填平,其结果往往使地表趋于平坦。 【解答】长江三角洲,属于水流的作用,属于外力作用;海岸边的怪石,属于水流的作用,属于外力作用;喜马拉雅山,属于地壳运动,属于内力作用;沙漠中的石蘑菇,属于风力作用,属于外力作用。故其形成的主要作用力不同于其他三者的是喜马拉雅山。 故答案为:C。 4.(2023七上·杭州期中)下列四幅等高线地形图中,A、B、C、D所在地形部位的名称为山脊的是( ) A. B. C. D. 【答案】B 【知识点】地形图;等高线地形模型 【解析】【分析】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地形部位有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可根据等高线排列规律来判断各种地形部位。 【解答】A.读图可知,A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为山顶,A错误; B.B等高线向海拔低高处凸为山脊,B正确; C.C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C错误; D.D两个山顶之间低洼的部分是鞍部,D错误。 故答案为:B。 5.(2023七上·义乌月考)地球表面的地形各有不同,这是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力作用的能量来自于地球内部的热能,使地表趋于起伏。以下地形主要由于内力作用引起的是( ) A.义乌乡村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