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809070

苏科版 初中物理 八年级下册 第十章 从粒子到宇宙 10.3 探究更小的微粒 课件(25页)

日期:2025-10-08 科目:物理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50次 大小:844108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苏科版,10.3,25页,课件,微粒,小的
  • cover
(课件网) 第十章 从粒子到宇宙 第3节 探索更小的微粒 科学家研究发现,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例如,如图(a),一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那么,原子是否还可以再分呢?如图(b),原子是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 (a) (b) 新知导入 1.知道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2.知道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3.知道摩擦起电的原因及其实质。 4.了解微观粒子的层次结构和尺度的数量级。 学习目标 1803年9月,道尔顿利用当时已掌握的一些分析数据,计算出了第一批原子量。1803年10月21日,在曼彻斯特的“文学和哲学学会”上,道尔顿第一次阐述了他关于原子论以及原子量计算的见解,其要点: 约翰·道尔顿 (1766—1844年),英国化学家、物理学家。原子理论的提出者。 1. 道尔顿的原子论模型 化学元素由不可分的微粒———原子构成,原子在一切化学变化中是不可再分的最小单位。同种元素的原子性质和质量都相同,不同元素原子的性质和质量各不相同,原子质量是元素基本特征之一。 学习目标 01 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1)汤姆孙发现电子 1897 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孙(1856—1940)在研究阴极射线时发现了电子———人类发现的第一个比原子小的粒子。电子带负电,是原子的构成部分之一。它的发现打破了原子不可再分的传统观念,激发了人们探索原子内部结构的热情。 由于电子是带负电的,而原子又是中性的,因此物理学家推断出在原子中还存在带正电荷的其它物质。 汤姆孙 英国物理学家,电子的发现者。于1906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2. 汤姆孙的原子模型 (2)汤姆孙的“葡萄干蛋糕模型” 1903年汤姆孙提出了一个原子结构模型,人们把它叫做“葡萄干蛋糕”模型。 翻译为“枣糕模型”或“西瓜模型”或“汤姆生模型”。汤姆孙模型认为: 此模型有一定意义,但不能解释后来的α 粒子散射实验,后来被卢瑟福的有核模型所取代。 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原子球体中,带负电的电子散布在原子中,这些电子分布在对称的位置上。 (1)α粒子散射实验 卢瑟福在1898年发现了α射线。他用准直的α射线轰击厚度为微米的金箔时,发现大多数粒子散射角度很小,但有少数α粒子偏角很大,个别粒子的偏转几乎达到180°。 3. 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卢瑟福 (1871-1937),英国籍的新西兰人,著名物理学家,知名为原子核物理学之父。学术界公认他为继法拉第之后最伟大的实验物理学家。 (2) α 粒子散射实验结论 根据实验进行推导:当α粒子穿过原子时,电子对α粒子运动的影响很小,影响α粒子运动的主要是另一种带正电的“粒子”,即原子核。因为绝大多数的α粒子穿过原子时离核较远,受到的斥力很小,运动方向几乎没有改变,只有极少数α粒子可能与核十分接近,受到较大的斥力,才会发生大角度的偏转。 实验结论: 原子中绝大部分是空的;α 粒子前进时撞在一个体积很小而质量又比它大很多的微粒上(原子核)。 原子核 电子 原 子 (3)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通过对电荷,质量和偏转角度等的运算,卢瑟福1911年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原子是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且正负电荷数量相等;原子核位于原子的中心,电子受原子核吸引,绕核做高速运动,就像行星绕着太阳运动一样。 若把原子核看成一个小球,则它的半径约为10-15m。如果把原子比作一个足球,那么原子核只有针尖般大小。 4. 摩擦起电的原因 (1)电子转移观点 由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进一步推理可知:因为原子核很小且质量很大,而电子运动的空间很大且质量很小,所以移动或改变原子核非常困难,移动或改变电子比较容易。人们认为静电现象都是由于电子转移而形成的,这种观点称为电子转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