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确运用判断》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准确阐述判断的含义、基本特征和类型;深入理解性质判断、关系判断、联言判断、选言判断、假言判断的逻辑结构和逻辑性质,并熟练掌握正确运用各类判断的方法和规则。 能力目标: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和实践练习,有效提升学生识别不同类型判断的能力,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正确运用各种判断进行逻辑推理和准确表达思想的能力,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判断知识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认识到正确运用判断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习惯和科学的逻辑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全面掌握判断的基本类型及其逻辑结构,能够准确区分不同类型判断的特点。 深入理解性质判断的种类、关系判断的对称性和传递性、复合判断(联言判断、选言判断、假言判断)的真假值判定规则,熟练运用这些知识进行逻辑分析和判断。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正确区分相容选言判断和不相容选言判断,并准确把握其真假值的判定方法。 帮助学生理解假言判断的前件和后件之间的条件关系,特别是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分必要条件的区别与联系,以及在实际运用中如何准确判断条件关系。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情境教学法、练习巩固法相结合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 分钟) 故事引入:讲述故事 “王戎识李”。魏晋时期的王戎七岁时,与小伙伴们外出游玩,看到路边的李树上结满了果子。小伙伴们纷纷去摘果子,只有王戎站在原地不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王戎回答说:“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小伙伴们尝了一下,果然是苦李。 问题引导:提问学生 “王戎是如何得出‘此必苦李’这一结论的?这其中包含了怎样的思维过程?” 引发学生思考判断在思维和推理中的作用,从而导入本节课主题 ——— 正确运用判断。 (二)新课讲授 判断的概述(10 分钟) 理论讲解:教师结合教材,详细讲解判断的含义,指出判断就是对认识对象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强调判断的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对认识对象有所断定(肯定或否定),二是判断有真假之分,符合实际的判断为真,不符合实际的判断为假。 案例分析:展示案例 “今天是晴天”“所有的鸟都会飞”“有的学生不是团员”。引导学生分析这些语句是否属于判断,并说明理由,帮助学生理解判断的含义和特征。 学生活动:让学生列举一些生活中的判断语句,并判断其真假,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加深学生对判断概念的理解。 正确运用性质判断(15 分钟) 结构与种类讲解:教师讲解性质判断的结构,由主项、谓项、联项和量项构成。同时介绍性质判断的种类,按照质(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和量(全称判断、特称判断、单称判断)的不同组合,分为六种基本判断形式。通过举例 “所有金属都是导电的”(全称肯定判断)、“有的学生不是运动员”(特称否定判断)、“雷锋是共产主义战士”(单称肯定判断)等,详细说明每种判断形式的特点和逻辑结构。 案例分析与练习:展示一些性质判断的案例,组织学生分析其主项、谓项、联项和量项,并判断所属的判断类型。然后进行课堂练习,让学生根据给定的内容,写出相应的性质判断,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准确运用的注意事项:讲解准确运用性质判断应注意的问题,如不能缺少主项和谓项、避免主项与谓项配合不当、准确使用量项和联项等。通过展示错误案例,如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提高了对环保的认识”(缺少主项)、“中学生是人生的重要阶段”(主项与谓项配合不当),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加深学生对准确运用性质判断的理解。 正确运用关系判断(15 分钟) 结构与类型讲解:教师讲解关系判断的结构,由关系者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