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年级第二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题 (满分150分 时间12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16 分) (一)学校组织 “黄河文化,润心启智” 朗诵会活动,小斗写了一篇朗诵稿。稿件中有一些问题,需要修改。 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从源头开始,蜿蜒曲折,浩浩荡荡,跨越山脉高原,一路奔腾而下,穿越东西,贯穿南北,书写着一个个传奇故事。 齐鲁黄河,如一条灵动的黄色丝带,缓缓流淌在齐鲁大地上,勾勒出一幅惊心动魄的美丽画卷。河滩上生长着郁郁葱葱的杨树,河水里游弋着鱼虾,天空中飞翔着白鹭。河水轰鸣作响,仿佛是大自然的交响乐,让人心旷神怡。在这里,人们可以(màn)步于河岸,徜徉于田野,感受大自然的慷(kǎi)和恩惠,体会生命的律动和生机勃勃。 这条河流,见证了华夏文明的兴衰、齐鲁文化的繁荣,也承载了无数人的悲欢离合、坎坷沧桑,黄河是一条亘古不息奔腾宣泄的精神文化长河。 1.文段中加点字的读音或括号中拼音处字形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wān gèng 慢步 慷慨 B. wān gèn 漫步 慷慨 C. wǎn gèn 漫步 慷慨 D. wǎn gèng 慢步 慷慨 2.文段中画横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 浩浩荡荡 B. 惊心动魄 C. 心旷神怡 D. 生机勃勃 3.小斗在网上查询了许多关于黄河的补充材料,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 分) A. 黄河治理保护工作初见成效,黄河鲤鱼出现次数越来越高。 B. 《黄河与中华文明》这本书不仅能够让读者理解黄河文化精神,还能让读者全面了解黄河的自然面貌。 C. 近年来,济南深入挖掘黄河文化丰富内涵,扩大济南黄河文化的对外影响力。 D. 随着气温回暖上游冰凌开始融化,使黄河壶口瀑布水量大增。 (二)为了更好地了解黄河文化,小斗搜集了关于黄河文化内涵的文字。请依据提示,完成任务。 黄河文化内涵 □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标志性符号,是一种国家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深厚的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命运与共” 的家国情怀 □ “同根同族同源” 的民族观念和 “协和万邦”“亲仁善邻” 的价值理念 □ 黄河文化还蕴含着我国从古至今治国理政的最高智慧,饱含以民为本 □ 人民至上的理念。 4.依次填入上面文字方框内的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 : 、 、 ; B. 。 、 ; 、 C. : , 。 、 D. 。 , , 、 5.(1)在朗诵会上,小斗将 “这条河流,见证了华夏文明的兴衰、齐鲁文化的繁荣,也承载了无数人的悲欢离合、坎坷沧桑,黄河是一条亘古不息奔腾宣泄的精神文化长河” 这句话中的 “见证”“承载” 两个词进行了重读。请说说他这样处理的原因。(2 分) (2)朗诵会中间穿插了一个语文小游戏。要求在七年级语文下册一二单元的课文中再选一篇课文,根据所选课文的内容,仿照画线句子的形式,续写一句话。请你帮助小斗完成游戏。(2 分) 经过这段时间的语文学习,我们渐渐变得成熟了。蓦然回首,我们发现,七年级下册语文带给我们太多太多的感悟和体验。在光未然的《黄河颂》里,我们感受到黄河万丈狂澜的气势;在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里,我们感受到作者在广大的关东原野上炽痛的爱国情怀; , 。 二、阅读理解(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9 分)。阅读下面文段,完成 6 - 8 题。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