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解析题是一种主观性试题。它的设计是在试题中引出一段或几段材料,要求应试者在读懂试题材料的前提下,依据课文所体现的知识网络,从提供的种种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逐一解答试题中所提出的各个问题。这种试题能够有效地考查学生驾驭材料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以及综合运用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等较高层次的学科能力,学生在材料题上的回答能反映该学生的知识掌握熟练程度和相关知识面。一般分为纯文字材料题、图文组合型材料题和图表型材料题,下面逐一讲解。 类型1 纯文字材料题 [题型特点] 纯文字材料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的能力、获取材料中有效信息进行整合加工的能力、利用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问题进行说明和论证的能力以及文字表述能力。这种题型结构稳定,主题立意鲜明,若干材料均围绕一个中心议题,而且问题之间联系紧密,并明确规定解答方向。有利于考查学生的拓展思维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也有利于历史学科素养的考查。 [解题步骤] 第一步:读。 先精读设问部分,体会命题意图,注意限定范围,把握方向。带着问题阅读材料,避免读材料的盲目性。阅读材料时,一定要读完整,也就是不能忽视材料的任何部分,包括标题、注释、出处等内容,从而提取有效信息,联想回顾材料相关的人物、历史事件等。 第二步:找。 ①找到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在设问部分找出“关键词”,然后带着关键词再去材料中找相应的“关键词”或语句;通过对关键词句的分析,结合相关知识进行思考。找到材料、问题与相关教材中的主干知识的联系点。这就需要我们把材料中的重要信息与教材的史实、观点相联系,确认材料与教材的哪一单元、哪一课、哪一个题目的内容相关联,这样便将材料与教材联系在一起了。 ②找材料与材料之间的联系,每一道材料题都有一个主题,而每一个材料都是围绕这个主题来设计的,即使有些材料的观点完全相反,它也是围绕一个中心而设计的。找出了中心,然后围绕这个中心,确认材料涉及的内容或对教材知识进行迁移,便找到了解题的突破口。 第三步:答。 组织答案时需要注意几个方面。紧扣题意、论从史出,做到观点和材料的统一,坚持“问什么答什么”,不能脱离材料,随意发挥。注意语言简明扼要、条理清晰、书写工整。看分答题,确定知识点数,做到提示化、段落化、要点化、序号化。“根据材料回答……”,直接在材料中找答案。“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找材料和教材的联系点,依据教材相关知识回答。“综合以上材料回答……”,找出材料与材料的联系点,围绕主题和材料信息回答。要恰当使用历史术语。注意:启示、感想、认识等问题,要从材料和问题中找角度,不能抛弃材料和问题。一道题中含有多个问号的,答题注意分层,注意答题的顺序。 [典型示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2年现代工业在我国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只有26.6%,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只有35.5%。特别是经过抗美援朝战争后,我国领导人对于工业的认识更加深刻,因此改变我国工业特别是重工业极端落后状况的客观要求显得更为紧迫。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参照苏联的经验,从1951年开始着手编制第一个五年计划。 ———摘编自《“一五”计划:新中国工业化的奠基之作》 材料二———一五”计划将国家全部基本建设投资的近六成用于工业基本建设,其中88.8%用于制造生产资料的重工业建设……在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实行经济封锁的情况下,我国争取苏联帮助“一五”计划兴建的156个重点项目,对中国工业化的起步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实施“一五”计划的五年里,国家财政收入中有69.4%来自国营经济上缴的利润,全国各族人民还踊跃认购国家建设公债。 ———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