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明朝的统治 第15课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学习目标 知道明朝的建立基本史实; 2.掌握明朝加强君主专制的基本史实; 3.了解明朝经济的发展。 明朝的建立 一 朱元璋: 从牧童到帝王—缔造大明王朝 原名:朱重八 家庭出身:贫农 1328年-1344年 放牛 1344年-1352年 做和尚, 有三年外出流浪讨饭 1352年-1368年 参加农民起义 1368年-1398年 当皇帝 草根皇帝 一、明朝的建立 元顺帝君臣大肆挥霍浪费,造成国库空虚。为了弥补财政亏空,元政府除了加重赋税以外,于至正十年(1350年)发行新纸币,造成货币迅速贬值。 同时,由于元朝水利设施年久失修,黄河接连决口,泛滥成灾。 1351年,元政府下令征调农民和兵士十几万人治理黄河。饱受灾荒之苦的农民,在工地上横遭监工鞭打,克扣口粮。 1、背景: ①元朝末年,政治十分腐败,各级官吏竭力搜刮民财,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②多地爆发农民起义 (1)时间: (3)建立者: (2)都城: (4)元朝灭亡: 应天府(南京) 朱元璋(明太祖) 1368年 1368年,明军攻占大都 2、统一策略: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3、明朝的建立 “东起朝鲜,西据吐番。南包安南,北距大碛,东西一万一千七百五十里,南北一万零九百四里。南海的‘千里长沙,万里石溏’尽入版图。” ———《明史·地理志》 这里,朕说了算 “夫元氏(元朝)之有天下,固由世祖之雄武;而其亡也,由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今礼所言,不得隔越中书奏事,此正元之大弊。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 --《明实录》卷五十九 问 题 思 考 结合课文和材料,找出朱元璋认为元朝灭亡的原因。 朱元璋认为元朝灭亡的原因是地方分权和朝臣权力过大. 打天下容易坐天下难 如何使大明江山万世永固? 明太祖的烦恼(1) 朱元璋强化王权 二 1、改革官制 (1)在地方: ① 废除行中书省,分设三司,分散权力; ② 分封诸子为王,监控地方,巩固皇室。 中央 布政使司 ( ) 按察使司 ( ) 都指挥使司( ) 三司的长官都由中央任命, 直接听命于朝廷。 民政财政 司法 军务 行中书省 地方改革官制的影响:分散行省权力,巩固皇室。 ①废丞相、撤中书省,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工部 刑部 兵部 礼部 户部 吏部 皇帝 中书省 殿阁大学士 明成祖时,设立内阁,协助皇帝处理政务。 百官未起朕先起, 百官已睡朕未睡。 不如江南富足翁, 日高三丈犹拥被。 ———朱元璋 (2)在中央: 有一些大臣把持着军政,军队都掌握在他们手中,这可不得不防啊! 明太祖的烦恼(2) ②分散兵权,朱元璋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皇帝直接掌握了军事大权。 兵部 中军 都督府 皇帝 前军 都督府 后军 都督府 左军 都督府 右军 都督府 只有统兵权 只有调兵权 中央改革官制的影响:使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2)在中央: 问题探究:废除丞相制度有何利弊? 材料:“据统计,洪武17年9月14日至21日,内外诸司奏札凡1660余件,共3391事。平均算来,朱元璋每天处理批审的公文多达207余份,处理的事务多达411件,以致“星存而出,日入而休”仍无法处理好。遇到大事,更深感‘不可一日无辅臣’。” ———《明代政治史》 坏处:皇帝政务多,工作效率低; 无法广泛吸收建议,决策容易出错; 皇权高度集中,地方必须严格服从中央命令,没有独立性。 好处:克服朝臣权利过大的弊端,巩固了明王朝的统治,形成了比较 安定的社会局面,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环境。 那些大臣们表面上毕恭毕敬,但他们在朝堂之外都在干什么?会不会结党营私? 明太祖的烦恼(3) 材料 一次大学士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