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遂德守乳共建和攒家庭] 百 善 孝 为 先 孝 为 德 之 本 孝 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 忠与孝 ,到底哪个更重要 二者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今天到底如何处理忠与孝问题呢 忠与孝能兼顾吗 冲突时怎么办 认真想 一 想 一般说来,在传统宗法社会里, 君权是政治关系的 集中体现,要求臣民为国家君主尽忠;而父权是血缘 关系的集中表现,要求子女为父母老人尽孝。 忠和孝是两大传统美德,但当君权与父权发生矛盾 冲突时,往往以父权臣服于君权为前提,也就是说, 忠孝不能两全时,孝时常让步于忠,人 伦时常牺牲给 政治,小我时常成全大我,似乎忠比孝更高大尚。 是不是都是这样呢 有人说,一个人只有是“孝子”才有可能成为 “忠臣" , 正 所 谓 " 求忠臣于孝子之门”。儒家文化 把“在家为孝子,入朝作忠臣”视为理想的人生之路 , 只有“孝慈” , 才 会 "忠君”。 孝是走向忠的出发点,忠是孝的必然归宿吗 通过学习本文《陈情表》,希望我们能获得关于 忠与孝更合理的认识! 晋 李 密 史上最走心的辞职信 念 鼓 , 在 依 决 读《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 ; 读《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 读《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 --南宋文人 安子顺 《出师表》有忠 君 报 国的 赤 诚 《陈情表》有孝 道的极致表达 《祭十二郎文》是友 情的悲怆书写 忠 则 《 出 师 》 《 子 元 》 孝 1.掌握重点词语和文言句 式;背 诵全文。 2.学习本文融情于事,寓理于情、以情动人的叙述方式和 叙述语言。 3.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亲情、忠情、苦情 ,正确认识 “孝”, 继承孝敬父母长辈、忠于国家的传统美德。 学习目标定位 陈 — 陈述、禀报 衷 、请求 表 一种文体,是古代奏章的一种。即 “奏表”又称"表文" , 是臣属给 君王的上书。主要内容是向君主陈 述忠诚与请求,抒发己志。多为有 叙有议,且都带有感彩。 “动之以情”是其基本特征。 禀告自己的苦衷并 有所请求的奏章 古代臣子写给君王的呈文有各种不 同的名称,战 国时期称“书 ” , 到 汉 代,则分为章、奏、表、议四类。 一、解读题目 知识链接 “章”是用来谢恩的 ; “奏”是用来弹劾 ,即揭发别人的 ; 格 式: 开头 " 臣某言":写上奏人姓名,同当时的书信格式相同。 结尾 有“臣某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等字眼。 来陈述衷情的 ; 来表示不同意见的。 "表" 是 用 "议" 是 用 李密 晋武帝司马炎 辞不就职愿乞终养 忠情 孝情 苦情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谁在"陈情" 向谁"陈情" 为何"陈情" “陈”什么情 如何"陈情" 陈 情 表 再读题目思考 情 :1、情况(事实 … … ); 2、情感(孝情、忠情、苦衷); 3、情理(忠孝之道……)。 二、走近作者,知人论世 李密(224 — 287), 一 名虔,字令伯,三国武阳(四川彭山)人。父早亡,母改嫁 ,由祖母刘氏抚养长大。为人正直,颇有才干,曾任蜀汉郎官。蜀汉刚刚被灭,公元263 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晋武帝)废魏帝曹奂,建立了西晋王朝。当时东吴尚在。晋武帝 为了安抚蜀汉旧臣,同时笼络东吴人士,为灭吴做准备,所以,以文学见长、曾多次出使 东吴、历职郎署的李密就被列为收买的对象,征召他做太子洗马。 然而,李密有点恋旧, 对刚刚灭亡的蜀汉念念不忘,更何况司马氏是以阴谋、屠杀的方式篡夺政权取得天下的。 李密一亡国之臣马上出仕新朝心有不愿,不出仕新朝又怕遭祸患,进退难决,存观望之心 。 不幸的是他的这种想法,被晋武帝多少察觉到了,因此“ 诏书切峻 ” ,催促责备。然 而李密深思熟虑之后,决定委婉拒绝,恰到好处地以一篇《陈情表》解决了“不从皇命” 的难题。晋武帝看了表章以后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终于准其所奏,且对他照顾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