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学 习 目 标 1. 了解茅盾的生平及其创作成就。 2.梳理六幅风景的内容,体会议论性语句在文中的作用。 3.理解散文"景"和"情"相辅相成的关系。 4.体会解放区军民火热的战斗生活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 江桐乡人。1916年到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 作,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和郑振铎、叶 圣陶等发起组织了"文学研究会",1927年开始文 学创作,1930年参加"左联"并担任领导工作, 1932年完成长篇巨著《子夜》,同时完成短篇 小说《林家铺子》《春蚕》等,这些作品是茅 盾的代表作。1981年3月27日在北京逝世。 作者介绍 作者介绍 茅盾是在国内外享有崇高声望的革 命作家、文化活动家和社会活动家。他 同鲁迅、郭沫若一起,为我国革命文艺 和文化运动奠定了基础 写 作 背 景 茅盾于1938年底应邀赴乌鲁木齐市(旧称迪化)主持"新疆 各族文协联合会"工作,并在新疆文学院任教。1940年5月离开 新疆返回内地,途经延安,应朱德邀请到延安参观并讲学。在 延安他亲身感受到了延安抗日军民的火热的战斗生活,以及平 等民主自由的气氛。1940年10月,茅盾离开延安到达重庆。在 重庆,茅盾目睹了国统区的政治腐败,经济凋敝,民心涣散。 于是写作了《风景谈》 一文,含蓄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思想。 1.默读课文,参考“沙漠驼铃”这个命名形式,为其 他画面各拟写一个小标题。 沙漠驼铃、高原归耕、延河夕照、石洞雨景、 桃林小憩、北国晨号 画面 地点 景观 人的活动 议论 寓意 沙漠驼铃 猩猩峡外 的沙漠中 单调、平 板、苍茫 驼队的出 现 自然是伟大的, 然而人类更伟 大 只有人才能使 自然充满活力 高原归耕 黄土高原 (解放区) 蓝天、黑 山、明月、 作物 晚归的农 人 充满了崇高 精神的人类 的活动,乃 是伟大中尤 其伟大者 以劳动创造为乐的 人民安居乐业,生 活富足,革命事业 旺盛,从而歌颂创 造这一切的人-—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的边区人民和知识 分子 延河夕照 解放区一延 安 彩霞、河水、 大山、黄土、 山坡、野火 欢歌笑语的来 自五湖四海的 “鲁艺”师生 2.梳理六幅画面的内容,填写表格。 画面 地点 景观 人的活动 议论 寓意 石洞雨景 解放区 雨天、荒 山、石洞 促膝读书的 青年男女 内心生活极其 充满的人是风 景的主宰 清楚明白生活意义的 人在任何情况下也不 会百无聊赖,他们使 生活顿时生色 桃林小憩 解放区 桃林、茶 社、作物 学习与休 息的青年 人类的高贵精神 的辐射,填补了 自然界的贫乏 革命青年以革命的乐 观主义精神和高贵品 质创造了第二自然 北国晨号 解放区 晨光、朝霞、 山峰 号兵、哨兵 那便是真的风 景,是伟大中 之最伟大者 为民族的解放, 为新中国的诞生 而战斗的人 沙漠驼铃 1.课文为什么不直接标明主旨,而是借谈风景含蓄地谈政 治 第 一幅画面并不是在解放区,那为什么还要写 ①作者把篇名定为"风景谈",是"把政治寓于风景之中"; 根据当时的写作背景(1940年),我们可以体会到这么写 有一定的掩护作用,便于发表,适应与国民党反动派斗争 的需要。 ②第一幅画面通过对沙漠的描绘,形象地告诉人:们:即 使是最单调、最平板的荒凉贫瘠的沙漠地带,只要有了人 的活动,面貌就会大大地改观。自然而然地引出了本文的 文眼,它是层层深入地表现主题的第一台阶,是一曲交响 曲中的"序曲"。 《风景谈》一文写于1940年12月,此时的茅盾已 离开延安,置身于国统区重庆的白色恐怖之中,这 里没有创作的言论自由,要讴歌延安抗日根据地军 民更是不可能的。那么, 是什么驱动作者不畏险恶 环境,另辟蹊径,采用含蓄的艺术手法,抒发了对 根据地军民和谐生活的赞美之情呢 这就是茅盾在经历了十多年的动荡不安的生活后, 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