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突破提升(二) 探究实践类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2023·济宁期末)如图为米勒在探究生命起源中进行的模拟实验。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C ) A.①内模拟了原始大气及闪电 B.②内模拟了水蒸气凝结降雨的过程 C.④内分离出了多种蛋白质和核酸 D.该实验证明在原始地球条件下能合成有机物 解析:④内分离出了多种氨基酸等有机小分子而不是多种蛋白质和核酸。 2.(2023·滨州三模)某兴趣小组设计了“模拟保护色形成过程”实验:在一张黑色大纸上,撒上各种颜色的小纸片作为猎物,三名学生为“捕食者”,要不假思索地快速捡起小纸片,其余学生记录猎物的颜色、被捕获数量、被捕获的先后顺序,剩余10~20片停下,统计“幸存者”的颜色和数量。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D ) A.实验中具有暗淡颜色的小纸片更容易幸存,数量最多 B.实验中的“捕食者”对保护色的形成起到定向选择的作用 C.青蛙的保护色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D.桦尺蛾为了适应工业污染带来的环境改变,而产生了深色的体色变异 解析:桦尺蛾的体色有深浅之分,这是一种变异,环境对不同体色的桦尺蛾起了选择作用,而不是为了适应污染的环境,而产生深色的体色变异。 3.小明在养黄粉虫的过程中发现,铺在养虫盒里的泡沫塑料板上有细小的噬咬痕迹。这是黄粉虫在吃泡沫塑料吗?他设计并进行了如表所示实验,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C ) 组别 甲组 乙组 黄粉虫数量/条 100 100 食物种类 麦麸 泡沫塑料 喂食天数/天 30 30 实验现象 两组黄粉虫体重都增加,且乙组泡沫塑料噬咬痕迹明显,虫粪中未消化的塑料成分极少 A.该实验的变量是食物种类 B.除变量外,其他条件应相同且适宜黄粉虫生活 C.分析可知,黄粉虫不能吃塑料 D.启示:可以利用生物方法解决白色污染难题 解析:乙组泡沫塑料噬咬痕迹明显,虫粪中未消化的塑料成分极少,由此分析可知,黄粉虫能吃塑料并且能消化吸收泡沫塑料。 4.下列有关“探究温度对青蛙卵孵化的影响”实验方案中,不合理的步骤是( D ) A.取青蛙卵200枚,随机均分成4组 B.将它们分别放入4只烧杯中,加入等量且适量的河水 C.将各烧杯中的水温分别控制在15 ℃、20 ℃、25 ℃和30 ℃ D.将各烧杯放在阳光充足的地方,1天后统计并记录各烧杯中青蛙卵的孵化数 解析:1天的时间太短,偶然性太大,不能很好地说明问题,应该记录5日内各烧杯中卵的孵化数。 5.(2023·南通期中)小玲用透明且可以密封的广口瓶、河水、菹草、金鱼藻、沙土、小鱼、小虾等材料制作了一个生态瓶。下列有关生态瓶的叙述正确的是( B ) A.建议将河水换成更干净的蒸馏水 B.生态瓶中的水不宜充满,使瓶内储备一定量的空气 C.小鱼和小虾的数量越多,该生态瓶维持的时间越长 D.该生态瓶可以长期放在阴暗处 6.兴趣小组探究不同乳酸菌对厨余垃圾中淀粉发酵的效果,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C ) A.乳酸是发酵的产物 B.不添加菌株组是对照组 C.菌株A分解淀粉能力最强 D.各组的淀粉起始浓度应相同 7.酸奶营养丰富,有益于人体健康。下列关于制作酸奶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D ) A.煮开的牛奶中即刻加入酸奶(菌种) B.发酵中的菌种主要进行有氧呼吸 C.发酵过程对温度要求不高 D.酸奶中的酸味主要来自乳酸 8.跨学科实践小组的同学将干酵母用温水化开,利用小苏打、柠檬汁等调节紫甘蓝汁,使其中的花青素呈现不同颜色,用不同颜色的汁液加入酵母菌揉面,可以制作彩色疏松的馒头。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B ) A.酵母菌是有细胞核的单细胞生物 B.揉好的面团放在高温环境下发酵更好 C.花青素存在于紫甘蓝细胞的液泡中 D.馒头疏松的原因是酵母菌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遇热膨胀 9.某同学在探究“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