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传(节选)》学案 学习目标: 1.赏析人物形象,品味语言特色。 2.理解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理解其社会意义,理解小说中的各种描写的作用。 3.领悟小说主旨,理解阿Q“精神胜利法”的实质。 学习重难点: 1.理解作品的思想文化内涵,探索其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 2.根据小说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多角度、多层面探究作品的意蕴,注重对作品的个性化解读,获得鲜活的审美体验。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 1.读准字音 土谷祠( ) 舂米( ) 根 柢( ) 癞疮疤( ) 敌 忾( ) 下箸( ) 醉醺醺( ) 口 讷( ) 2.理解词语 (1)小觑: (2)口讷: (3)行状: (4)出言无状: (5)深恶痛绝: (6)同仇敌忾: 3.词语辨析 (1)风俗·风尚 辨析:“风尚”和“风俗”都有“风气”的意思。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风尚”侧重于指在一定时期中大家共同崇尚、尊重的风气;而“风俗”则侧重指长期形成的风尚、礼节、习惯等。 运用:不是所有的 都是正确的,我们要摒弃陋俗,开创健康向上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 。 (2)合适·适合 辨析:“合适”和“适合”都是符合实际情况或客观要求。二者的区别在于:“合适”是不及物动词,一般不带宾语;“适合”是及物动词,可以带名词、动名词等宾语。 运用:这件衣服你穿着非常 ,并且也 各种场合穿着。 二、资料链接 1.识作者 鲁迅(1881—1936),曾用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曾字豫山,后改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呐喊》《彷徨》等。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2.探背景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封建统治阶级一方面对帝国主义者奴颜婢膝,表现出一副奴才相:另一方面对自己统治下的臣民又摆出主子的架子,进行疯狂镇压和盘剥。帝国主义侵略已到了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地步,但他们偏要自称“天朝”,沉醉在“东方精神文明”中,鼓吹中国文明“为全球所仰望”。 在统治者的“精神胜利法”和对人民进行的封建麻醉教育下,劳动人民忘却了压迫和屈辱,无反抗,无斗志,永远处在被压迫、被剥削、受毒害的状态中,成为封建统治者的奴才和顺民。 封建统治阶级已经到了死亡的边缘,却追求精神上的胜利。 1911年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并未唤醒广大农民群众,也没有触动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和封建阶级的根本利益。一些投机分子摇身一变成了“革命者”,他们利用革命政权迫害革命势力,杀害革命党人、革命群众。 《阿Q正传》就是在这样颠倒黑白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阿Q,一个想要革命的流浪雇农,却被假革命、反革命分子和假革命政权杀害了。他是无辜者,假革命者有罪,而无辜者死,假革命者生。 3.知常识 (1)鲁迅的主要作品。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热风》《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 “阿Q精神”。 “阿Q精神”,又叫“精神胜利法”。黄修己教授对“阿Q精神”有一段非常透彻又简明的论述:“这就是他的自欺欺人、自轻、自贱、自嘲、自解、自甘屈辱,而又妄自尊大、自我陶醉等种种表现。简言之,是在失败和屈辱面前,不敢正视现实,而使用虚假的胜利来在精神上实行自我安慰、自我麻醉,或者即刻忘却。……他的一生就是一部受尽屈辱的血泪史。直到最后糊里糊涂地被杀,还在‘二十年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