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徐志摩的生平及自由诗(新诗)的特点。 2.理解诗人“寻梦”的内涵,体会诗人情感的意蕴,把握诗歌情感的丰富之美。 3.结合意象分析诗人在情感处理上的理性节制,品读诗歌的节制之美。 学习重难点: 1.赏析意象及其作用,欣赏诗歌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2.鉴赏诗歌凝练的语言特色,体会其所表达的情感。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 1.读准字音 河畔( ) 荡漾( ) 青荇( ) 榆荫( ) 浮藻( ) 沉淀( ) 长篙( ) 漫溯( ) 斑斓( ) 笙箫( ) 2.写对字形 云cǎi( ) róu( )碎 长 gāo( ) 漫 sù( ) 兴高cǎi( )烈 杂 róu( ) 艾 hāo( ) shuò( )风 3.词语辨析 (1)沉淀·积淀 辨析:两词都有“沉积下来”的意思,都可作名词。“沉淀”指从溶液中析出的难溶解的固体物质,比喻凝聚、积累。“积淀”指所积累沉淀下来的事物(多指文化、知识、经验等)。 运用:①情感需要_____,才能写出好诗。 ②一座好的园林,是民族文化_____的象征。 (2)斑斓·斑驳 辨析:“斑斓”指灿烂多彩,多指鲜艳颜色的花衣服、艳丽的羽毛兽皮等。“斑驳”指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种颜色,花花搭搭的。它着重指颜色、花纹相杂,如树影、布满渍痕的墙壁等。 运用:①宜章县杨梅山镇香花村仍残留下一堵断墙,青砖_____,苔藓密布。 ②秋日里树叶变黄变红,变得_____多姿,装点了城市、村庄等各个角落。 二、资料链接 1.识作者 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宁人,我国现代著名诗人、翻译家、散文家,新月派代表诗人。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毕业后先后到美国、英国留学。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历任《诗刊》增刊、《新月》月刊等主编。徐志摩短促一生正值中国最黑暗的时代。但在动荡和变革的岁月中,他从来没有停止过对“爱、自由、美”的追求与渴望,辛勤笔耕,著作颇丰,影响深远,被人们誉为“一手奠定中国诗坛的人”。代表诗集有《志摩的诗》《猛虎集》《翡冷翠的一夜》等。 2.探背景 《再别康桥》这首诗作于徐志摩第三次去欧洲旅行的归途中,时值1928年11月6日。“康桥”现在通译为“剑桥”,是英国的学术、文化中心,也是个风景秀丽的地方。徐志摩年轻的时候曾在此读书、生活,结识过许多英国朋友。这次重游康桥是在一个夏天的晴朗的下午,他一个人怀着对往事美好回忆的激动心情,悄悄地来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但遗憾的是,由于事先没有联系好,他所熟悉的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熟悉的康桥在默默地迎接他,于是,他就一个人漫步在曾生活过的地方,感受那美好的生活。他在乘船离开马赛的归国途中,在汹涌澎湃的海涛声中,记下了重返康桥时的感受。 3.知常识 新月派 新月派,是中国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它的前身是1923年在北京成立的新月社,参加者有梁启超、胡适、徐志摩、余上沅、丁西林、林徽因等人。社名是徐志摩根据泰戈尔《新月集》而起的,意在以“它那纤弱的一弯分明暗示着、怀抱着未来的圆满”(徐志摩《新月的态度》)。 作品有闻一多《死水》《红烛》,徐志摩的《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林徽因《你来了》《笑》等。 他们不满于“五四”以后“自由诗人”忽视诗艺的作风,提倡新格律诗,主张“理性节制情感”,反对滥情主义和诗的散文化倾向,从理论到实践上对新诗的格律化进行了认真的探索。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因此新月派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 4.解题目 康桥‘cambridge’即剑桥,邻近康河,以剑桥大学闻名于世。诗人曾在剑桥大学学习生活过。《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留给康桥的告别礼。1922年,徐志摩第一次离开康桥,写下长诗《再会吧,康桥》;1926年,再次到英国旅行,留下散文《我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