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谈》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茅盾的生平及其创作成就,积累文学常识。 2.梳理六幅风景的内容,认识议论性语句在文章中的线索作用。 3.审美鉴赏与创造:分析对比、烘托手法,理解散文“景”和“情”相辅相成的关系,品味写作特色。 4.体验解放区军民火热的战斗生活和崇高的精神境界,培养珍惜和平美好生活的真挚情感。 学习重难点: 1.梳理六幅风景的内容,分析对比、烘托手法,把握“景”和“情”的关系。 2.感知解放区军民崇高的精神境界,培养珍惜和平美好生活的真挚情感。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 1.读准字音 癞头( ) 颀长( ) 摇曳( ) 姗姗( ) 黑魆魆( ) 干坼( ) 汤汤( ) 浅浅( )流水 山坳( ) 余晖( ) 掬起( ) 浅濑( ) 札记( ) 半爿( ) 清冽( ) 答案:lài qí yè shān xū chè shāng jiān ào huī jū lài zhá pán liè 2.理解词语 (1)洋洋洒洒: (2)百无聊赖: (3)怡然自得: (4)万籁俱静: (5)贻笑大方: 答案:(1)形容写文章时思路活泼,挥写自如。 (2)精神上无所寄托,感到什么都没意思。形容人思想感情没有依托,空虚无聊。 (3)形容一个人感到非常高兴和满足,处于一种安适和愉快的状态。 (4)形容周围环境非常寂静,一点儿声响都没有。 (5)让内行人笑话,常用来表示自己在某方面知识不足或做法不当,担心引起专家的嘲笑。 3.词语辨析 (1)偶尔·偶然 辨析:二者都是表示频率低的词,词义相近,都表示不经常发生或不经常出现。不同之处在于以下三点。①词义范围不同。“偶然”强调的是出乎意料,事情的发生本不在计划之中;“偶尔”侧重强调动作发生次数少,可以是有计划的行为,也可以是无计划的行为。②词性不同。“偶然”经常做形容词,与“必然”相对,表示事理上不一定要发生而发生的;超出一般规律的,如“偶然事故”。偶尔经常做副词,与“经常”相对,表示间或,有时候,如“他经常写小说,偶尔也写诗”。③句法功能不同。当做定语的时候,“偶然”修饰中心词的时候可用“的”也可以不用“的”。而“偶尔”一般要用“的”,如“偶然的事故”,“偶然(的)情况”,“偶尔的成功”和“偶尔的情况”。 运用:①他那普通话里 夹杂一点苏州话,听起来的确别有风味。 ②一个 的机会来到了50年前居住的地方,旧地重游,有不胜今昔之感。 (2)苍茫·苍莽 辨析:两者都表示“空阔辽远、无边无际”。“苍茫”强调边际遥远朦胧,看不清楚,常用于形容大地、暮色。“苍莽”侧重于阔大,适用于带草的旷野或是茂密的林地。 运用:①这里的山没有 的森林,那些看上去年纪不小的树也并不高大。 ② 的大地之上,人类只是渺小的存在,然而却有着无穷的力量。 答案:(1)①偶尔 ②偶然 (2)①苍莽 ②苍茫 二、资料链接 1.识作者 茅盾(1896一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省嘉兴人。是国内外享有崇高声望的革命作家、文化活动家和社会活动家。他在六十余年的文学活动中,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接编改革《小说月报》,倡导“为人生”的艺术,有力地推进了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茅盾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主要作品:长篇小说《蚀》《虹》《子夜》《腐蚀》;中篇小说《路》《三人行》;短篇小说《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等。其代表作《子夜》,是中国现代现实主义文学发展的里程碑,显示了现代文学在长篇小说创作方面的实绩。 1981年3月14日,茅盾自知病将不起,将稿费25万元人民币捐出设立茅盾文学奖,以鼓励当代优秀长篇小说的创作。 2.探背景 《风景谈》写于1940年12月,此时的茅盾离开延安置身于国统区重庆的白色恐怖之中,这里没有创作的言论自由,要讴歌延安抗日根据地军民更是不可能的。那么,是什么驱动作者不畏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