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教学设计 大单元设计 单元主题: 长度单位 单元内容: 1.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 2.认识米和用米量。 3.认识线段和量画线段。 4.解决问题。 单元学情: 在实际生活中,虽然学生已经对物体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但不一定能进行量化比较。本单元是学生初次接触长度单位,该部分内容在实际生活中学生也经常遇到,但是1厘米、1米分别具体有多长,学生并不清楚,也不能实际应用。教学时通过让学生观察、交流、比较、动手操作等来认识厘米和米,使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表象,理解知识,掌握概念。 单元目标: 1.使学生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和整米)。 4.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会用尺子量线段的长度,会按给定长度画线段(限整厘米) 5.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估测物体的长度,初步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学习评价: 通过丰富的课堂活动和动手操作,使学生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认识线段,学会用直尺测量线段的长度,会按给定长度画线段,会尝试估测物体的长度,初步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课时安排: 第1课时 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 第2课时 认识米和用米量。 第3课时 认识线段和量画线段。 第4课时 解决问题。 单元核心素养:量感和几何直观 第1课时:《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教学设计 一、教学依据及分析 教材分析 在实际生活中,虽然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但不一定能进行量化比较。由于本单元是学生初次接触长度单位,该部分内容在实际生活中学生也经常遇到,但是1厘米、1米分别具体有多长,学生并不清楚,也不能实际应用。教学时通过让学生观察、交流、比较、动手操作等来认识厘米、用厘米测量物体长度,使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理解知识,掌握概念。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能用非标准的工具进行简单的测量,但对标准长度单位“厘米”的概念和测量方法还比较陌生。他们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乐于动手操作,喜欢探索和发现。 二、教学目标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1厘米有多长,能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并用“厘米”作单位。 能运用厘米尺测量物体长度,并能运用测量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厘米”这一长度单位,学习用厘米尺测量物体长度。 难点:理解并运用厘米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 观察法:通过观察实物和图片,认识“厘米”。 操作法:通过动手操作,体验用厘米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对比法:通过对比观察,掌握用直尺测量物体的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讨论法:通过小组和全班讨论,解决问题,培养学生交流合作能力。 五、教学活动过程 (一) 动画故事导入,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动画导入:师播放视频动画,内容是古人在量布时不同的两人用手测量,结果做出来的衣服小了,穿不了,产生了矛盾。 问题:为什么两人都用手量出了布的尺寸。结果衣服还做小了呢? 小结:手的大小不同,测量出来的结果不同,自然做出来衣服不一样,这样很不方便,人们意识到了这样的问题有很多,因此,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逐渐统一了长度单位,这样交流起来就更方便了。 【设计意图:通过动画,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课的主题,故事导入的方式引导孩子们产生思考,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