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习近平总书记的这句振奋人心的话,曾引发亿万人的共鸣。时代的中国,到处是追梦人奔跑的身影。每一个追梦的姿态,都将被定格为历史;每一滴奔跑的汗水,都将浇灌出未来。 然而,在一百年前的旧中国,有梦想的人们,他们在实现梦想的道路上会遭遇到哪些挫折?他们会经历怎样苦辣酸甜的人生?今天,我们将走进老舍先生的代表作品《骆驼祥子》,体味一位人民艺术家的悲悯情怀,近距离感受一个草根追梦人跌宕起伏、血泪铸就的人生。 新课导入 名著导读 《骆驼祥子》 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正红旗人。生于北京,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话剧《茶馆》《龙须沟》等。 老舍的小说创作基本上以旧北京下层平民生活为背景,具有浓郁的京味和市井气息,幽默中含着悲凉;人物塑造鲜活自然,语言简洁淳朴,有语言大师之誉。 作者介绍 小说《骆驼祥子》,以20世纪20年代的旧北京为背景。祥子所处的时代是北洋军阀统治的时代。 《骆驼祥子》中的背景世界是黑暗的、畸形的、失衡的中国旧社会,人民过着贫苦的生活,祥子只是广大劳苦大众的代表。他们虽然有了一定的自由,但不得不为生计而奔波,贫穷又剥夺了他们手头仅有的可怜的自由。 创作背景 1936年,老舍的一位山东大学朋友谈起他雇佣车夫的经历与见闻:一位车夫买了“洋车”不久又卖掉,如此三起三落,最后还是受穷。当时老舍觉得该题材可以写成一部小说。新文学诞生以来,胡适、鲁迅等作家都先后写过人力车夫,但都是从知识分子的角度以俯视的姿态表达对车夫的同情,并未深入其内心和灵魂深处去体味车夫的人生。老舍因出身贫苦市民家庭,从小就与下层民众接触,对劳苦大众的生活状况和心理有着较深入的了解,这一切都为老舍创作《骆驼祥子》提供了材料来源。 创作背景 老舍的朋友随后又说起另外一个车夫的故事,他被军队抓去了,哪知转祸为福,乘着军队转移之际牵回三匹骆驼,这便是《骆驼祥子》故事的原型。老舍决定把骆驼与车夫结合到一起,用骆驼引出主人公祥子的出场。老舍把祥子放到了自己熟悉的北平。 1936 年的春夏,老舍痴迷地搜集材料,不断润色祥子的形象。山东大学闹了学潮,老舍辞去教职,专心地投入到《骆驼祥子》的写作中。1937年1月,小说在《宇宙风》连载。 创作背景 《骆驼祥子》是他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它提示了“小人物”的奴隶心理和希望的最终破灭。随着祥子心爱的女人小福子的自杀,祥子熄灭了个人奋斗的最后一朵火花,成为这个腐朽社会的殉葬品。《骆驼祥子》对当时社会影响很大,被誉为“抗战前夕中国最佳的长篇小说”。1945年该书英译本在纽约出版,立即风靡美国。 创作背景 祥子十八岁带着乡下的足壮与诚实来到北平,成了当时一流的人力车夫。他立志要买一辆属于自己的车。 经过三年努力,祥子终于凑足了100块钱。他马上用其中的96块钱买上了自己的新车。 不到半年,军阀乱兵就抢走了祥子的车并让他做苦力。后来祥子逃出来并顺手牵走了部队丢下的三匹骆驼,用它们换了三十五块钱回到了北平。由于在梦话中透露了自己的经历,从此人们开始叫他“骆驼祥子”。在虎妞的威逼利诱下,他只好再一次回到了人和车厂。 故事梗概 1、一流车夫 2、祥子买车 3、丢车与卖骆驼 祥子回到了人和车厂,老板刘四爷家三十七八岁的闺女虎妞十分喜欢祥子。祥子租了他家的一辆车,又开始为自己第二次买车而没命的赚钱。后来在杨宅拉车,整天紧得发昏,受不了折磨后又回到了人和车厂。 回来受到虎妞的诱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