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近日,一篇题为《唐朝秘闻:杜甫眼见官吏抓人却无动于衷》的帖子爆火!!! 原帖内容:公元759年,时任华州司功参军的杜甫,从洛阳回华州任所,途经石壕村,投宿一老翁家,目睹了吏卒深夜捉拿民众的场面,可他却没有帮忙求情,更没有出面阻止。这还是被誉为“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吗?事后再发表《石壕吏》这首诗,是不是他惺惺作态的表现? 新课导入 咀嚼“苦”味 体悟“圣”心 八年级语文下册 《石壕吏》--杜甫 学习目标 1.诵读,感知诗歌内容。 2.品读,赏析艺术手法。 3.悟读,体悟诗人情怀。 作者介绍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与李白并称“李杜”。 他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篇像一面镜子,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转衰的真实历史面貌。他的诗歌被公认为“诗史”,他本人也被看做一代诗宗,被尊称为“诗圣”。 写作背景 ①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是藩镇割据势力对中央集权发起的叛乱。 ②为平定叛乱,唐军围攻叛军所占的邺城(现河南安阳),胜利在望。 ③次年(公元759年)春,唐肃宗昏庸,指挥不利,史思明再次反叛,全线崩溃,邺城大败。退守河阳,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在洛阳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 诗人杜甫见证了这一路上老百姓的血泪心酸和颠沛流离。写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别”。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石壕吏》。 读故事之悲 ①暮投/石壕(háo)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yú)墙/走,老妇/出门/看。 ②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③听妇/前/致词:三男/邺(yè)城/戍(shù)。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yù)/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④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yè)。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任务: 1.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2.教师带读,明确字音、停顿。 3.全班齐读,明确语速、语调。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ren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kan 吏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 ku 听妇前致词: 三男邺城戍。 shu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si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yi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sun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qun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gui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chui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ye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bie 石壕吏 (唐)杜甫 韵的变化和故事情节有什么关系? 吏与妇的对答 介绍三男情况 家中剩余之人 老妪的决定 结局 韵换情转 故事起因 疏通诗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投宿 越过,翻过 故事的开端:有吏夜捉人 不寻常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多么(程度副词) 故事的发展:吏—妇 对比 听老妇之苦 1、诗人在写这首沉痛、悲哀的诗歌的时候,其实把一个能够体现人生味道的字藏在诗句中,你们能找到吗? 妇啼一何苦! 2、老妇人的“苦”体现在何处?(研读第二段内容,小组讨论) 提示:我从“ ”中,读出了老妇的“ ”之苦。 听老妇之苦 ①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②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③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最 近 姑且,暂且 停止,这里指生命结束 再也 只有 离开 泛指衣服 老妇 年老体弱 还能够 丧子之苦 生活之苦 服役之苦 3、文中还有哪些字你也能感受到“苦”?试着找出来,体会他们的作用。 听老妇之苦 析人物之“苦” 1、“苦”只是发生在老妇人身上吗?还有哪些人也在经历着“苦”? 老妪苦 老翁苦 官吏苦 石壕村苦 时代苦 苦的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