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820117

人教统编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同步课件)

日期:2025-04-27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28次 大小:3875677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人教,统编,八年级,历史,下册,18课
  • cover
(课件网) 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文化事业的发展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1.两弹一星 ①含义: 原子弹 :核裂变 氢 弹 :核聚变 ● ● 带有弹头和动力装置的高速飞行器 ● 人造地球卫星 ● 核弹 导弹 ● ● “两弹” “一星” ● ● “两弹一星” “两弹一星”现在是指核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模型:我国第一颗原子弹 模型:我国第一颗氢弹 1964年 第一颗原子弹 爆炸成功 1967年 第一颗氢弹 爆炸成功 1970年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 1966年 第一次成功进行发射导弹核武器的试验 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1.两弹一星 ②成就: 阅读材料,想一想中国为什么要下决心发展“”两弹一星”? 材料一:我们现在已经比过去强,以后还要比现在强,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材料二: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邓小平《中国必须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材料三:1954年,赫鲁晓夫在毛泽东向他询问援助中国制造核武器时惊讶地说,搞核武器是很费电的,现在就是把中国所有的电力都投入进去也不一定够用。 只要苏联有核武器就行。 3.打破帝国主义的核垄断 1.保卫我国的国家安全 2.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1.两弹一星 ③原因: 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5.“两弹一星”精神   钱学森(1911-2009):他于1947年被麻省理工学院聘为教授,是国际知名的火箭专家。美国海军部次长甚至说:“无论到哪里,他都值五个师,我宁可把他枪毙,也不让他离开美国!”他于1955年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参与组织领导了中国运载火箭导弹、卫星的研制和试验工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邓稼先(1924-1986):仅用一年多就获得了博士学位,获得博士学位后的第9天就启程回国。他曾说:“天底下的路都是从无到有走出来的。”邓稼先一生从事原子弹研究,积劳成疾,身患癌症,于1986年逝世。研制原子弹是国家机密,所以邓稼先一生都默默无闻地工作和奉献着,直到逝世后,他的名字才广为人知。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 ④代表人物: 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1.两弹一星 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材料一:……俄国背弃了关于提供技术和物质援助的保证,只是促使中国人自己加倍努力,并且增强了他们的决心。 材料二:共产党中国星期五爆炸了它的第一颗原子弹,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核大国,成为亚洲的第一个原子大国。 材料三:……在亚洲,核力量———不论多么粗糙———是一种国际地位的象征,是科学技术和军事力量的象征,它既是动人的,也是吓人的。……随着星期五的消息报道爆炸了一颗原子弹,共产党中国龙在世界这部分地区数亿人的心目中长得更高大了。 ③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①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 ②打破了核垄断,增强了国防实力 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1.两弹一星 ⑤意义: 右起王淦昌、杨嘉墀、王大珩、陈芳允 科技发展规划 “863”计划 科教兴国 “863计划” 国家发展科学计划   1986年,根据王淦昌、王大珩允等科学家学家建议,我国制定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即“863计划”,选择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新材料等领域为高技术研究的重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