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2022新课标下的教学设计·七年级下册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至鸦片战争前):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科目 历史 年级 七年级 课型 新授 授课人 课题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和清朝的建立 课时 1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三单元“明清时期(至鸦片战争前):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的第3课。教材从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入手,展现其如何引发社会动荡,如皇帝怠政、宦官专权、土地兼并严重等现象,使学生理解明朝统治根基的动摇。进而阐述李自成起义,通过 “均田免赋” 口号及起义军发展壮大过程,呈现农民阶级反抗与明朝灭亡的直接关联。在清朝建立部分,讲述满洲兴起,从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到皇太极改族名、国号,以及清军入关,完整呈现清朝政权的建立过程。 从宏观中国古代史角度看,明朝灭亡和清朝建立处于明清交替的关键节点,标志着中国古代社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它连接了封建社会中期向后期的转变,反映出封建制度在面临内忧外患时的变化与调整。从教材前后分布来看,此前教材讲述了明朝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发展,而本课聚焦明朝灭亡,是对明朝整体历史学习的总结与深化,帮助学生完善对明朝历史全貌的认知。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七年级学生。通过先前的学习,学生已掌握部分明清时期的基础史实,像明朝强化皇权、郑和下西洋等,对明朝前期发展有一定认知,这为理解明朝灭亡的背景提供知识铺垫。但该阶段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尚在发展,对于复杂历史因果关系,如明朝政治腐败如何层层引发社会矛盾,最终导致灭亡,理解起来有难度。他们对历史事件的认知多停留在表面,难以系统梳理明朝灭亡与清朝建立的内在联系。不过,学生对朝代更迭的故事往往充满好奇,教师可通过生动案例、趣味故事等形式,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引导其深入分析历史现象,提升历史思维与归纳总结能力,助力他们理解这一关键历史时期 。 三、教学目标 课标要求:通过明末李自成起义,清中叶以来的政治腐败、故步自封和 19 世纪的国际局势,认识当时中国社会面临的严重危机。 基于2022年新课标设置教学目标: 1.认识到明朝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是它走向灭亡的重要原因;了解李自成起义的原因、过程和结果;知道满族建立清朝并入主中原的基本史实,思考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唯物史观、史料实证) 2.学生了解满洲人建立清朝的基本史实,结合明、顺、清对峙地图,归纳清兵入主中原的过程。(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3.学生能够通过对明朝灭亡的学习把握朝代更替和历史演进的进程,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历史规律,认识到国家发展应该重视人民群众的生活需求,为人民群众谋福利。(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四、教学重点 明朝灭亡的重要原因、李自成起义的概况以及清朝崛起的关键节点。 五、教学难点 理解明朝灭亡错综复杂的因果关系以及深入剖析清军得以入主中原的深层因素。 六、教学方法 讲授法、问答法、启示法、表格法、多媒体教学法。 七、学习方法 合作探究、自主学习、史料研读、材料分析、小组交流。 八、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复备 (一) 新课导入 新课视频导入———认识一下明朝的“奇葩”皇帝们,明朝为何灭亡?清朝是如何建立的?现在,就让我们穿越时空,学习第 17 课《明朝的灭亡和清朝的建立》 。 观看视频,初步了解明朝皇帝,准备步入本课学习。 视频导入,激发学生兴趣,为学习本课作铺垫 (二) 新课讲授 壹·政治腐败与张居正改革 1.政治腐败 【引导】出示图表和图片信息,根据下列材料分析明朝末年政治腐败的表现。 【引导】出示《明宪宗元宵行乐图》(局部)和相关史事,请学生材料分析明朝末年政治腐败的表现。 【引导】出示文字材料和历史图片,你们从材料中能看到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