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821097

第16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课件(共23张PPT+视频)

日期:2025-04-28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73次 大小:11490377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16课,明朝,对外,关系,课件,23张
  • cover
(课件网)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至鸦片战争前):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6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课标要求:通过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援朝战争葡萄牙人攫取在澳门的租住权等史事,了解明朝的对外关系。 知识拓展 明初的对外交往 明太祖时,积极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发展友好关系,“命使出疆,周于四维,历邦国,足履其境者三十六”。明成祖时,除了派郑和下西洋,还向各国派遣使臣50多次,加强了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往来。其中,1414年,他派陈诚携带国书和丝绸、布匹等礼品出使中亚各国。一些国家也纷纷遣使来中国,还有几个国家的国王到中国访问。其中,浡泥国、苏禄国的国王来中国访问时因病去世,就安葬在中国。 山东德州苏禄王墓 江苏南京浡泥王墓 东洋 西洋 西洋是我国古代的地理概念。明初,人们把黄海、东海及其海外的海域称为“东洋”,而把今天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一带海域及沿岸地区称为“西洋”。 飞燕阵编队 知识拓展 知识拓展 史书记载洪武末年时:“仓廪充积,天下太平”。建文帝时期:“家给人足,外门不阖”。到永乐年间,明王朝统治已臻极盛。 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成祖疑惠帝(注:建文帝朱允炆)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 ———《明史·郑和传》 寻找失踪的建文帝;示中国富强 “宝船高大如楼,底尖上阔,可容千人”。———《明史·兵志》宝斫木为盘,书刻干支之字,浮针于水,指向舟行。 ———《西洋番国志》 明代罗盘 宝船:长44.4丈 坐船:长24丈 战船:长18丈 水船 马船:长37丈 粮船:长28丈 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 明朝造船用淮尺,10丈约等于34.2米 明成祖即位后,随着国内形势的好转,眼光开始移向海外,要求扩大对外关系...... 明成祖大力支持 明成祖为什么会将远航的重任交给郑和? 学习刻苦,聪明伶俐、才智过人,勤劳谨慎;郑和懂兵法,有谋略,英勇善战,具有军事指挥才能;具有一定航海、造船知识;熟悉伊斯兰教地区习俗。 知识拓展 在今天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有一地名、庙宇是以“三宝”命名的,如泰国有三宝公庙,马来西亚有三宝山,印度尼西亚有三宝庙、三宝井、三宝洞。“三宝”是明朝航海家郑和的小名,这些东南亚国家和地区为什么用郑和的名字来命名地名和庙宇呢 郑和,原姓马,小名三宝,云南昆明人,从小就和父亲熟悉海洋,向往航海。在流离中被明军掳去,从小养成了吃苦耐劳和英勇无畏的气概。12岁成为太监,14岁被送往侍奉燕王朱棣。他知识丰富,熟悉许多国家的历史地理,在朱棣争夺帝位中有勇有谋,屡建奇功,被赐“郑”姓,世称“三保(宝)太监。 表明当地人民对郑和充满了爱戴和敬意。说明郑和的船队曾经到过这些地方;郑和的远航增进了中国与这些国家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 郑和,云南人。世所谓三保太监者也。初事燕王于藩邸,从起兵有功。累擢太监。———《明史·郑和传》 公勤明敏,谦恭谨密。———《故马公墓志铭》 郑和下西洋时到达过榜葛剌,后来榜葛剌国王两次来到中国进献长颈鹿。当时的国人将其视为瑞兽麒麟 1433年,郑和于归国途中,积劳成疾,在古里(今印度)病逝。享年62岁,七月船队回国,宣宗赐葬南京牛首山南麓。 郑和下西洋路线图 非洲东海岸 红海沿岸 刘家港 (1405-1433) 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 知识拓展 郑和7次下西洋,船队最多时有船200多艘,最少的一次也有60多艘第一次下西洋时,就有27000多人,其中有使臣、官兵、航海技术人员、财务人员、宗教人士、翻译、医生、厨师、工匠等。 赠送礼品、商品交易 郑和七次下西洋,……不占别国一寸土地,未掠夺他人一分财富。———《郑和下西洋———伟大的和平使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