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设计 课题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教学内容分析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新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七单元《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的第一课,涉及内容较多,涵盖了从五四运动到国民大革命失败这一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上承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下启第八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1919年5月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划时代的事件,为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和组织上的准备,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召开,正式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了。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制定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开展革命斗争,推动国共合作,虽然国民大革命失败了,但它的历史意义是不可磨灭的,共产党认识到必须掌握对革命的领导权和必须坚持武装斗争,这也加速了后来的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进程。 学习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刚刚经过初中三年的学习,已经初步掌握了历史学习的方法,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但学生的理性分析和抽象概括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对史料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辨别分析能力需进一步加强,团队合作意识也需要进一步培养。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属于中国近代史中比较重要的一节课,学生初中时就已经有所涉及,能够掌握基本的史实,但更多局限于“知其然”,没有上升到“知其所以然”层面。本课涉及的知识主要有:“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以及“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相对于传统教材,更加深入详细,增添了很多内容,对很多学生来说是比较陌生的。为此,本课在设计和讲授的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学生的以上特点,通过补充相关的新史料、运用地图以及漫画等新的教学方式,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鼓励并引导学生积极地讨论、深入地思考,让经典的课堂也能上出新意,学出新意。 学习目标确定 1.通过对多元史料的阅读和分析,在合作探究中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掌握史料多元互证能力。 2.通过对历史地图的准确解读,掌握准确概括和分析地图的能力。 3.通过认识五四运动和中共成立的史实,体会“五四精神”和“红船精神”,感悟伟大精神,树立远大理想。 学习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教学难点: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学习评价设计 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学习评价指标: 学习投入:学生课堂精神状态、提问和回答问题的频次。 思维层次:回答问题的深度,是否出现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是否用自己的语言回答问题,是否发生观点的争论。 学习结果:测试关键知识掌握的程度,是否能够把学习到的学科方法用到其他情境解决问题,是否行为和习惯发生改变。 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引导学生活动环节一:导入教师引导1 出示李大钊照片,结合李大钊《青春》内容,提出设问:李大钊指的青春之中国的怎样的中国?应该怎样“孕育青春之中国再生”?学生活动1 了解李大钊其人,结合李大钊《青春》文章片段,了解近代中国的时代背景。活动意图说明: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熟悉的人物李大钊的导入,创设情境,以李大钊的视角出发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环节二:寻路———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师引导2 带领学生回顾近代中国人的觉醒之路,列举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新文化运动。 提问:这三次运动分别向西方学习了什么内容?为中国带来了怎样的改变?学生活动2 回答问题:洋务运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