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2025学年下学期七年级历史同步练习:第8课 一、选择题 1.《金史》记载:“榷场……互市之所也。”结合图文,可以得出的认识有( ) ①榷场处于不同政权交界的边境地区 ②榷场贸易开始于南宋与金对峙时期 ③不同政权所有商品都通过榷场交易 ④宋与金之间通过榷场贸易互通有无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据统计,北宋和辽之间战争持续40余年,而和平维持100多年;北宋和西夏之间大规模战争不过10年,和平也持续100多年;南宋和金之间打了大约14年的仗,和平持续了近100年。这表明两宋时期( ) A.汉族政权间混战不断 B.国家统一是历史主流 C.和平依然是时代主流 D.王朝并立且政权对峙 3.宋辽、宋夏之间议和,下列哪一项不是其共同点( ) A.结束双方大规模的战争状态 B.宋朝都要交岁币 C.导致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 D.客观上有利于双方和平相处 4.历史上的民族交往与交融,促进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下列古诗词中的“胡”所指的少数民族分别是( ) 唐诗 宋词 《出塞》 【作者】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满江红》 【作者】岳飞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A.匈奴、契丹 B.匈奴、女真 C.回族、女真 D.蒙古、契丹 5.某校同学通过研究性学习,整理了某位历史人物的部分事迹:①立志收复失地②投奔宗泽麾下③郾城大捷④死于“莫须有”罪名⑤精忠报国。据此可知,他们研究的人物是( ) A.岳飞 B.秦桧 C.文天祥 D.韩世忠 6.陆游《书愤》中有“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的诗句,诗中的“大散关”至淮水为线划定分界线,签署此盟书的双方是( ) A.辽与北宋 B.辽与南宋 C.西夏与北宋 D.金与南宋 7.“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林升《题临安邸》)该诗创作的历史背景是( ) A.陈桥兵变 B.澶渊之盟 C.岳飞抗金 D.南宋偏安 8.“时序”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对图中①②所示的朝代解释正确的是( ) A.①在五代十国后统一中国 B.②的建立者是元昊 C.①是在1127年被②灭亡的 D.①和②都是汉族人建立的政权 9.下图是我国两宋时期大事年表,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960年 1005年 1038年 1044年 1125年 1127年 1141年 北宋建立 宋辽订立“澶渊之盟” 西夏建立 宋夏订立和约 金灭辽 金灭北宋 南宋与金议和 A.北宋和南宋都是被大金所灭亡 B.各民族政权始终处于战争状态 C.各政权在“战与和”中政权更替 D.各民族政权由对峙到实现统一 10.“诗史互证”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一种方法。下列能够补证南宋统治者偏安江南的诗句是( ) A.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B.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C.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D.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二、综合题 11.辽、宋、夏、金时期是我国多个民族政权并立对峙的历史时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太祖既得天下,召(赵)普问曰:“天下自唐季(末)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改变、更换)八姓,兵革(战乱)不息,苍生涂炭,其何故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建长久之计,其道如何?”普曰:“陛下之言及此,天地神人之福也。唐季(末)以来,战斗不息,国家不安者,其非它故也,方镇(藩镇割据)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今所以治之,无他奇巧也,惟削夺其权,制(发给)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语未毕,上曰:“卿勿复言,吾已喻(明白)矣”。 ———《续资治通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是指哪一历史时期?赵普认为“唐季以来,战斗不息”的原因是什么?他向宋太祖提出了什么建议?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