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新课导入 氢弹:核聚变 原子弹:核裂变 带有弹头和动力装置的高速飞行器 “两弹” “一星” 人造地球卫星 1、两弹一星 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01 含义 “两弹一星” 核弹 导弹 模型:我国第一颗原子弹 模型:我国第一颗氢弹 材料研读 我们现在已经比过去强,以后还要比现在强,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邓小平《中国必须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1、两弹一星 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02 原因 保卫国家安全,增强国防防御实力 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 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03 困难 1958-1962年经济状况 烤土豆 睡帐篷 环境艰苦 经济困难 设备落后 由于中苏关系恶化,1960年苏联撕毁了与我国签订的国防新技术协定,撤走全部在华专家,将重要图纸资料全部带走,并停止提供原来订购的配套设备,给中国经济带来巨大损失。 ———陈广胜、王翠《中国历史》 专家撤走 我们看着做到半截,即将完成的导弹,当时的心情可想而知。但这个事情也刺激、教育了我们:搞“两弹一星”,必须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你不是把图纸资料等都拿走了吗?好,我们自己想办法搞。中国人,你是压不倒的! ———张蕾《孙家栋:国家需要,我就去做》 1、两弹一星 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04 成就 第一次成功进行发射导弹核武器的试验 第一颗氢弹 爆炸成功 成功发射了 第一颗人造卫星 1967 1966 1970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4 第5个能独立发射 人造地球卫星国家 1、两弹一星 人物扫描 钱学森(1911—2009),早年毕业于交通大学,后赴美国留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在美国从事教学研究工作。他于1947年被麻省理工学院聘为教授,是国际知名的火箭专家。他于1955年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参与组织领导了我国运载火箭、导弹、卫星的研制和试验工作,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05 代表人物 1、两弹一星 人物扫描 邓稼先(1924—1986),安徽怀宁人,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后赴美留学,1950年获得博士学位后回国。1958年的一天,在二机部部长办公室里,邓稼先接受了一项特殊任务:研制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我国自己的原子弹谈何容易,那时我国还没有进行这方面的研究,缺乏资料,外国的研究成果又都严格保密。邓稼先说:“天底下的路都是从无到有走出来的。”后来,他和许多科学家同心协力,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夜以继日地工作,终于成功。 邓稼先一生从事原子弹研究,积劳成疾,身患癌症,于1986年逝世。研制原子弹是国家机密,所以邓稼先一生都默默无闻地工作和奉献着,直到逝世后,他的名字才广为人知。 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邓稼先(左)与二机部副部长 赵敬璞在试验场留影 05 代表人物 1、两弹一星 共产党中国的第一次核试验在全亚洲的稻田和茅屋都将有巨大的心理影响。在亚洲,核力量不论多么粗糙都是一种国际地位的象征,是科学技术和军事力量的象征,它既是动人的,也是吓人的。随着星期五的消息报道爆炸了一颗原子弹,共产党中国龙在世界这部分地区数亿人的心目中长得更高大了。 ———美联社记者芬克(1964年10月16日) 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06 意义 人民永远不会忘记,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给所有中华儿女带来的巨大鼓舞。第一颗原子弹研制过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