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8课 井冈翠竹 教学设计 【素养目标】 1.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积累重要词语。 2.理解井冈翠竹的象征意义,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赏析本文精练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重点) 3.学习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人民的崇高品质,继承并发扬井冈山精神。(难点) 【课时安排】1课时 学习任务: 任务一 知识积累(预习检测) 任务二 初读课文,明井冈精神 任务三 托物寄情,晓翠竹特质 任务四 竹韵悠长·品修辞之精妙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燮《竹石》) “无人赏高节,徒自抱贞心”(张九龄《咏竹》) “这些诗句中的竹子象征什么品质?”(坚韧、高洁) 但作家袁鹰却说“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为什么他赋予竹子如此独特的含义?让我们一起走进《井冈翠竹》,感受它承载的革命精神。 任务一 知识积累(预习检测) 1.了解作者、写作背景 2.掌握生字,词理解词语意思并能运用到写作和日常生活中 【作者简介】 袁鹰(1924—2023),原名田锺洛,江苏淮安人,作家。20世纪40年代中期开始文学创作,以散文影响最大。其散文题材广泛,感情激越,思想深邃,作品中描述的人事景物,都反映了社会的人情风貌,跳动着时代脉搏。主要作品有散文集《第一个火花》《红河南北》《第十个春天》等 。 创作风格:散文题材广泛,感情激越,思想深邃;具有诗的联想、诗的意境、诗的语言,充溢着诗情画意。 【背景链接】 井冈山位于江西省的西南部,是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因其革命历史名扬天下,成为全国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基地。这里诞生了井冈山精神,即“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略、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的精神,是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宝贵精神。 本文写于1960年10月,正值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全国人民都在为建设祖国而努力奋斗。作者袁鹰来到井冈山,看到人们不怕辛苦,不怕疲惫,在艰难的环境下努力开发和建设这片土地,联想到井冈山人民在革命战争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英勇事迹和无私奉献精神,于是写下了这篇充满激情的散文,以井冈山郁郁葱葱的毛竹为象征,来歌颂井冈山精神。 【字音字形】 【多音字】 【理解词语】 根据释义写出课文中相应的词语。 (1)形容草木苍翠茂盛。( 郁郁苍苍 ) (2)形容美女身材修长或花木等形体挺拔。( 亭亭玉立 ) (3)形容大声哭叫,声音凄厉(含贬义)。( 鬼哭狼嗥 也作“鬼哭狼嚎”。 ) (4)形容精神振奋,气概昂扬。( 意气风发 ) (5)血溅得像下雨一样,风里带有腥气,形容残酷屠杀的景象。( 血雨腥风 ) (6)一眼看不到边,形容辽阔。( 一望无际 ) (7)形容想尽了办法,用尽了心机。( 绞尽脑汁 ) 任务二 初读课文,明井冈精神 1.学生自读课文,勾画疑点。与同桌交流困惑,尝试解决问题。 2.梳理课文脉络,划分结构层次,明井冈精神 【整体感知】 根据课文内容划分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4):总写井冈山毛竹茂密繁盛和修直挺拔的姿态,赞颂它是革命的竹子。 第二部分(5—12):展开丰富的联想,具体写出井冈毛竹在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巨大贡献及其顽强的生命力,歌颂井冈山人坚贞不屈的革命气节和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 第三部分(13):篇末点题,赞美井冈山毛竹的精神,赞扬井冈山人和中国人民的革命气节、革命精神。 文中说“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既然翠竹象征着革命精神,那井冈山伟大的革命精神是什么样的精神呢?请结合下列句子分享交流。 井冈精神(革命战争年代) 你看,那边山路上走来了两位老表一人提着一只竹筒。这是什么 这不是红军的硝盐罐吗 要不,是给山头的红军送饭来了吧 这两只小小的竹筒,能引起老战士们多少回忆!看见它,就想起了竹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