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826078

第16课《有为有不为》课件(共21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日期:2025-04-24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100次 大小:128888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七年级,语文,统编,学年,2024-2025,ppt
  • cover
(课件网) 有为有不为 季羡林 七下统编版教材 作者介绍 季羡林,字希逋bū、齐奘zàng,山东临清人,学者、作家、翻译家。北京大学终身教授,与饶宗颐并称为“南饶北季”。 季羡林曾说:“曾见冰心老人为别人题座右铭:‘知足知不足,有为有不为。’言简意赅,回味无穷。特写短文两篇,稍加诠释。” 识读字音 诉诸( ) 屈膝( ) 贰臣( ) 笼统( ) 轮廓( ) 得逞( ) 制裁( ) 毅然( ) 烦琐( )贪污( )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 ) zhū xī èr lǒnɡ kuò chěnɡ cái yì suǒ wū dī kuì 词语解释 闭目养神:闭着眼睛养神。养神,指保持身心平静,以消除疲劳。 迷途知返:迷路后知道回来。比喻犯了错误能改正。 不可收拾:原指事物无法归类整顿,后借指事情坏到无法挽回的地步。 大逆不道:封建统治者对反抗封建统治、背叛封建礼教的人所加的重大的罪名,现泛指叛逆而不合于正道。 浪子回头:指不务正业、游荡玩乐的人改邪归正,悔过自新。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不要认为好事很小就不去做,不要认为坏事很小就去做。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千里长的大堤,由于小小的蚂蚁洞而溃决。比喻小事不注意,就会出大问题。 知识链接 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表达作者的观点和主张的一种文体。 论点 论证 议论文三要素 论据 道理论据 事例论据 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 对比论证 比喻论证 引用论证…… 论证结构 提出问题 (提出论点,引论) 分析问题 (证明论点,本论) 解决问题 (得出结论,结论) 有为有不为 “为”即“做”,“有为”即应做必做。 “有不为”即不应做而必不能做。 请同学们略读课文,勾画论述“有为”“有不为”的语句,理解题目的含义。 理解标题 核心是“应该”二字。诉诸一般人都能够有的良知良能,分辨清是非善恶,就能做到“有为有不为”。 本文是一篇议论性散文。结合“有为”“有不为”的含义,提炼作者观点。 把握观点 我希望每个人都能有为有不为,一旦“为”错了,就毅然回头。 再读课文,借助思维导图,理清文章结构。 理清思路 开门见山:“有为”即应做必做;“有不为”即不应做而必不能做。(第1-2段) 希望人们都可以做到“有为有不为”。(第8段) “善恶”“应该不应该”,均存在大小之别。(第3段) 生活事例阐释何谓“小恶”“小善”。(第4段) 历史事件阐释何谓 “大善”。(第5段) 是否对国家、人民和人类发展前途有利,是衡量“大善”“大恶”的标准;是否对处理人际关系、保持社会安定团结有利,是衡量“小善”“小恶”的准绳。(第6段) “大小善”和“大小恶”的联系:大 善与大恶,常常是从小善与小恶发 展而来的。(第7段) 1:阐述“有为”与“有不为”的含义。 2: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只要有良知良能,就能明辨是非善恶,就 能做到“有为有不为”。 3:引用古语提出善恶有大小之分的观点。 4-5:分别从日常生活层面和历史层面选取事例论述善恶的大小之别。 6:善恶大小的判断标准。 7:引用俗语提出大小善和大小恶有时候是有联系的。 8:总结全文,希望每个人都能做到 “有为有不为”一旦“为”错了,就毅然回头。 请同学们,简要分析一下文章的行文思路。 文章这样安排论证思路有什么好处呢? 循序渐进,观点更加鲜明,条理更加清晰。将中心论点“每个人都能有为有不为,一旦‘为’错了,就毅然回头”放在结尾处点出,具有收束全文,回扣标题的妙处。 合作探究 精读第1-2段,分析作者先提出“有为”“有不为”的关键是“应该”,有什么作用? “这有点像仁义的‘义’字。” “‘义’就是‘宜’。而‘宜’就是‘合适’,也就是‘应该’” 什么叫“应该”? “应该”=“义”=“宜”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