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回顾上学期所学《史记 屈原列传》: 出身贵族 学识渊博 辅佐怀王 变法图强 信而被疑 忠而被谤 辗转沅湘 自沉汨罗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披文入情话屈原 解题 “离骚者,犹离忧也”(“离”通“罹”,遭受忧愁) ———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 “ 离忧也。离,犹罹也。骚,忧愁也。离骚者,乃言遭遇忧愁,陷入困境。” ———班固《离骚赞序》 《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 温故知新:屈原 屈原(约公元前340一前278), 时期 人。屈原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主张联齐抗秦,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后遭排挤,被怀王疏远流放,最终怀恨投汨罗江自杀。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 诗人。 屈原是中国 文学的奠基人,他是 的创立者和代表者,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被誉为“辞赋之祖”“辞赋之祖”。 屈原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 代表作品:《九歌》《九章》《天问》《离骚》等。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诗的基本内容是表现诗人对崇高的政治理想的热烈追求和不懈斗争,爱国和忠君是《离骚》的主旨。 战国 楚国 爱国 浪漫主义 “楚辞” 诗体名 楚地的歌辞,指战国时以屈原为代表创作的带有浓厚楚地色彩的新诗体。“产于楚地,用楚方言,歌楚之音,记楚之物”。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离骚》,所以也称之为“骚体诗”。 总集名 汉代时,刘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袭屈赋”的作品编辑成集,它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也是继《诗经》后,具有深远影响的诗歌总集。 “楚辞” 《楚辞》 温故知新:”楚辞“ 「书楚語」: 使用楚国方言,如“兮”等 「作楚声」:南方民间的巫歌,富于幻想 「纪楚地」:楚国位于今湖北一带,有“洞庭”“沅”“江”等地名 「名楚物」:“兰”“蕙”“薜荔”等物产【香草美人】 《楚辞》文体风貌 1.句式: 灵活自由,参差错落,掺杂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等形式。 2.语言: 大量采用楚国民间的口语和方言;大量使用虚字作语气助词,如“兮”;词采缤纷华美。 3.结构: 篇幅长,加强铺陈叙事成分以尽情抒情。 4.创作方法: 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 5.风格: 充满个人的情志与幻想,风格浪漫而神秘。 创作背景 屈原生活在时代大动荡、社会大变革的战国中后期。当时,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集团的残余势力,在诸侯国内部和宗国之间进行着内外交错的复杂斗争。屈原力主革新政治、举贤授能、除残去秽、励精图治,这触犯了楚国贵族集团的利益,因此楚国贵族集团中的顽固派不断打击和排挤屈原,使屈原为之奋斗的政治理想得不到实现。于是,屈原就用诗歌倾吐自己的忧愁幽思,表达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志向。 可分为三部分: 1.叙述诗人的理想、品格、经历以及决不同流合污的意志。 2.描写“上下求索”的幻境,表现诗人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抑郁。 3.描写诗人去国和留楚的思想斗争,并决心以身殉国。 《离骚》代表了“楚辞”的最高成就,是屈原的代表作。 《离骚》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第一首由诗人自觉创作、独立完成的带有自传性质的长篇抒情诗,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篇抒情诗。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降。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