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课 把握逻辑要义 第一框“逻辑”的多种含义 教学设计(同课异构) 教学目标 通过探究,能够理解逻辑和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含义,解释形式逻辑基本规律与科学思维的关系,感受科学精神,明确形式逻辑的特点,科学地看待生活中的问题。能够辨析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的关系,形成自觉遵循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可以运用科学思维方法进行思维创新,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让思维合乎逻辑。 评价目标 (1)明确“逻辑”含义及不同用法,科学地看待生活中的问题。 (2)通过联系实际,感受科学精神,正确理解逻辑、形式逻辑相关知识。 (3)自觉遵循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运用科学思维方法进行思维创新。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了解“逻辑”是四种主要含义,把握形式逻辑的核心任务,区分狭义逻辑学与广义逻辑学。(2)难点: 正确理解“逻辑”不同用法之间的关系。 教法学法 议题式教学法、讲授法。 课时安排 建议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资料,制作课件,印发预习学案。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 说话能否打动听众,写文章能否折服读者,辞藻和章法固然重要,但基础性的问题还是在于语言是否符合逻辑。语言的明快,在于思维的清晰、敏捷。要想准确鲜明地表达思想,思维必须合乎逻辑。 2.讲授新课 总议题: “逻辑”的多种含义 分议题一: “逻辑”的不同用法 探究活动一: 小明正在专心致志地读一本有关逻辑的书,几位同学纷纷点赞。 甲: 毛泽东同志曾号召大家都要学一点儿逻辑呢。 乙: 学逻辑也要合乎学习的逻辑,先易后难,不能揠苗助长。 丙: 逻辑太重要了,逻辑混乱的文章别人看不懂,不讲逻辑的人别人懒得理。 探究与分享: (1)上述议论中的“逻辑”分别是什么意思 (2)“逻辑”的不同用法之间有何区别与联系 学生分组研讨,汇报交流。 教师归纳提升: (1)“逻辑"一词是由英文Logic音译过来的,它导源于希腊文,原意是指思想、言辞、理性、规律性等。古代西方学者用“逻辑”来指称研究推理论证的学问。“逻辑”是我们学习和生活中的常用语词,也是一个多义词。现代汉语中的“逻辑”,或者与“规律"同义,或者指“逻辑规律与规则”,或者指认识问题的某种“思维方法”,或者指“逻辑学”这门学问。 (2)“规律”意义上的“逻辑”是所有科学的研究对象。“逻辑规律与规则”,以及“思维方法”意义上的“逻辑”才是逻辑学的研究对象,逻辑学研究试图将逻辑规律与规则运用到实际思维中,以区分正确的思维方法和不正确的思维方法。作为工具性学科的逻辑学是为把握“规律”服务的。 分议题二: 狭义逻辑学与广义逻辑学 探究活动二: 情境一: 爱好逻辑的小华在网上购买逻辑学入门书籍。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原来有那么多的逻辑学:形式逻辑、辩证逻辑、法律逻辑、科学逻辑、论辩逻辑、逻辑学…… 情境二: 一天,初学逻辑的小明和小芳一起进行推理练习。小明说:“所有马都是动物,所有白马都是马,所以,所有白马都是动物。”小芳说: “所有马都是动物,所有牛都不是马,所以,所有牛都不是动物。” 探究与分享: (1)你还知道哪些逻辑学 (2)两位同学进行推理的前提都是真的,推出的结论却不都是真的,为什么 学生分组研讨,汇报交流。 教师归纳提升: (1)①狭义逻辑学:人们把研究思维形式结构及其规律的形式逻辑视为狭义的逻辑学。②广义逻辑学:人们把含有狭义的逻辑学和研究辩证思维中的规律、规则与方法的辩证逻辑等视为广义的逻辑学。 (2)逻辑学把不同思维形式之间的联系方式称为思维的形式结构,简称形式结构。①推理的结构: 推理是由前提和结论构成的,由前提推导结论,前提作为结论的理由。②形式逻辑推理着重研究推理的形式结构: 从形式逻辑角度看,从真前提推出真结论,取决于思想的形式结构。仅仅从思维形式角度看,所有能够将真前提保证过渡到真结论的推理都是必然推理,从真前提不能保证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