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学年第二学期九年级学业质量调研 语文试卷 (时间100分钟,满分150分) 2025.4 考生注意:本卷共有22题,请将所有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一律不计分。 一、文言文(35分) (一)默写与运用(13分) 1.旧时茅店社林边,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2. 往来无白丁。 (刘禹锡《陋室铭》) 3.刿曰:“ 未能远谋。” (《曹刿论战》) 4.中秋节,他乡求学的小语独自漫步校园,目睹夕阳西沉,心中涌起无尽的愁绪。此刻最适合 用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 ”来表达他内心的乡愁。 (二)阅读下列两篇文本,完成5一10题(22分) 【甲】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 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 射天狼。 【乙】 业幼倜傥任侠,善骑射,好畋猎,所获倍于人。尝谓其徒曰:“我他日为将用兵,亦犹用 鹰犬逐雉兔尔。”…业不知书,忠烈武勇,有智谋,练习攻战,与士卒同甘苦。代”北苦寒,人 多服毡屬,业但挟纩 ,露坐治军事,傍不设火,侍者殆僵仆,而业怡然无寒色。为政简易,御 下有恩,故士卒乐为之用。朔州之败,麾下尚百余人,业谓曰:“汝等各有父母妻子,与我俱死 无益也,可走还报天子。”众皆感泣不肯去。 (节选自《宋史·杨业传》) 【注释】①业:杨业,北宋名将。②代:古州名。③毡圆():毛织物。④纩:丝绵絮。 5.【甲】词的作者是 。(2分) 6.解释文中的加点词。(4分) (1)会挽雕弓如满月() (2)御下有恩() 7.结合提示,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侍者殆僵仆,而业怡然无寒色。 【提示】殆:①危险。②疑惑。③威胁。④几乎。⑤大概。⑥通“怠”。懈怠。 一《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 8.下列对【乙】文画线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多方面对杨业的特点进行了评价。 B.与后文围绕杨业所展开的事件呼应。 C.隐含了作者对杨业“不知书”的轻视。 D.体现了纪传体史书简练的语言特点。 9.下列对两篇文本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都表现了主体形象对部下的体恤与爱护。 B.都反映了主体形象为官敢于直言的特点。 C.都体现出主体形象勇于担当的精神品质。 D.都暗示了主体形象不受朝廷重用的处境。 10两篇文本都提到了狩猎,但写法上各有特点。请任选一个角度,结合相关语句分析。(6分) 二、现代文(35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1一13题(14分) 秋天的“10度”比春天的“10度”更冷? ①秋天的“10度”比春天的“10度”更冷? ②深入探究“同温不同感”前,不妨先了解一下人体对冷作出反应的过程。 ③气温下降时,我们皮肤上的温度感受器最先捕捉到变化,并将信号传递给下丘脑。下丘脑 位于丘脑的下方,仅占整个大脑体积的0.3%,却对人体的体温、摄食以及内分泌系统活动有着 极强的调节能力。 ④当下丘脑接收到寒冷的信号时,它通常会指示身体做出两种应对措施:一是血管收缩,尤 其是皮肤等外周血管的收缩。血管收缩可以减少皮肤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热交换,从而帮身体减少 热量流失。二是通过颤抖肌肉增加热量,这也是为什么人会在冬天忍不住“打寒颤”。得知人体 面对寒冷的两种常规反应后,我们便可以通过监测血管收缩和打寒颤的程度,观察人体会不会因 为长期处在寒冷中而变得更耐寒。 ⑤幸运的是,科学界已经有大量实验给出了肯定答案。研究人员发现,和住在热带地区的人 比,北极原住民面对寒冷时,血管收缩和打寒颤的程度更小。这是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低温环境。 一些需要经常将手置于冷水中的渔民,同样对冷产生了“免疫”。有实验发现,让渔民与普通人 把手泡在同样温度的冰水中,渔民手部的温度会略高一些,这也是身体为适应寒冷做出的反应。 ⑥同样的道理,春天时,我们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