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教学设计 教科书版本及章节 《中外历史纲要上》人民教育-出卷网- 第三单元第9课 课题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课型 新授课√□章/单元复习课□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学科实践活动课□其他□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的四个子目之间是前后递进的逻辑关系。第一目“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北宋强化中央集权取得了一定的作用,但弊端也非常明显,进入第二子目“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由于解决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的需要,引发富国强兵为目的的变法运动,也就是第三子目“王安石变法”。变法引起激烈党争,统治集团内部分裂日益加重,加速北宋衰亡,北宋灭亡后南宋建立,因此又有第四子目“南宋的偏安”。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对两宋基本史实有所了解,但多数是表面的现象,不成系统。因此应注重知识体系化的构建,培养学生学史的基本素养。经过之前的历史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教师要把握好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在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前提下,培养学生历史理解和历史解释的能力。 学习目标 1.通过地图、文字史料,理解北宋的政治形势,对宋代国家政策形成的背景、过程和影响有所了解。(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2.通过阅读两宋时期的相关史料,理解当时社会存在的种种问题。了解宋朝处理边患危机的政策,以及截然不同的历史评价,锻炼辩证思维和历史考据的能力。(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借助各种图文史料,梳理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王安石变法的过程和影响,并尝试做出自己的分析和评价。(史料实证、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4.通过对王安石等仁人志士事迹的了解,体悟他们忧国忧民、不惧困难、舍身报国的精神。(家国情怀)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措施及影响。 难点: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王安石变法。 学习评价设计 1.通过课堂提问、可谈探究等方式,把握学生的课堂反应,及时掌握学生知识学习概况。 2.着重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课件中设计的思考题和探究题。 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导入新课教师活动1 请同学们观察教材《雪夜访普图》,并结合展示材料宋太祖赵匡胤和宰相赵普的对话,思考:北宋吸取了唐末以来的哪些历史教训?应该怎么做?学生活动1 学生阅读材料,得出结论。唐末的弊端是方镇太重、君弱臣强、武将专权。应该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活动意图说明:通过提示既能引出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引发学生的思考,又能论从史出,提升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环节二:学习新课教师活动2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1. 方镇太重—削弱地方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回答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的表现。 2.君弱臣强—分散相权、加强皇权 思考:唐代三省六部制与宋代二府三司制分散相权的方式有什么区别? 3.武将专权—崇文抑武 结合材料归纳北宋崇文抑武的内涵。 思考:通过上述内容的学习,归纳北宋初期中央集权加强的特点。 4.研读材料,小组讨论:宋初专制集权的利弊。 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1. 积弱—边防压力 梳理基础知识,基本了解民族政权并存的概况。 结合材料思考:“以钱财换和平”的方式是否可取?为什么? 2. 积贫—财政危机 通过图示了解北宋冗官、冗兵、冗费的三冗局面。 过渡:积贫积弱的局面引发富国强兵为目的的变法运动。 三、王安石变法 1.基础知识梳理,庆历新政。 2.小组合作学习,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内容、结果、影响。 3、结合史料及教材55页学思之窗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过渡:王安石变法是在不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前提下,为解除封建地主阶级统治危机而进行的富国强兵的改革运动。 四.南宋的偏安 1.南宋抗金 2.宋金和议 3.南北对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