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830238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 教学设计(表格式)

日期:2025-04-28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19次 大小:4346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24课,人民,解放战争,教学设计,格式
  • cover
教学设计 课题 人民解放战争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教学内容分析 《人民解放战争》是必修课程“中外历史纲要”,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作为独立单元来处理,强调战争的连续性给中华民族带来的冲击与改变。本课主要叙述从抗战胜利后到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这一阶段的史实,主要由四个子目内容构成:《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全面内战的爆发》、《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危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学习者分析 本讲对象为高一学生,从学生已有认知来看,学生在初中对重庆谈判《双十协定》全面内战爆发、第二条战线、土地改革、三大战役、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渡江战役等人民解放战争的基本史实有一定知识储备,这为学生深入学习本节课的相关内容奠定了基础。从能力的培养与发展来看,由于之前缺乏将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两党在解放战争过程中方针、政策的对比,不能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引领人民革命取得胜利是人民选择的结果。本课题目为《人民解放战争》,本课教学中要突出“人民”两个字,要通过战争凸显出人民选择和人民力量在此次战争中的作用。通过两党方针和政策的对比,分析中国共产党能够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最终胜利的原因。 学习目标确定 通过了解全面内战的爆发及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分析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灭亡的原因,探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重庆谈判、解放战争的主要进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难点: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灭亡的原因、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 学习评价设计 【唯物史观】认识到人民群众在解放战争中发挥的巨大作用,理解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 【时空观念】了解全面内战的爆发以及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 【史料实证】通过阅读梳理教材中国民党坚持独裁内战的政策以及面临的经济崩溃、政治困局等史实,分析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覆灭的原因; 【历史解释】梳理中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作出的努力以及在解放区作出的举措,分析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及意义; 【家国情怀】感悟中国共产党人为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努力奋斗的精神,增强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 学习重点难点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导入教师活动1 导入新课:“1945年抗战胜利后,重庆民众街头欢迎‘民族救星’蒋介石”,“开国大典”的图片我们可以得知,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和蒋介石的威望很高,人们对蒋介石是拥戴的,是欢迎的。那么,为何短短几年内它就会败退台湾?为什么是共产党带领我们建立了新中国呢? 学生活动1 阅读课文并思考活动意图说明: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环节二:讲授新课教师活动2: 一、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1945年8月—1946年6月) 1.背景: 国人心愿:抗战胜利后,和平建国是国人的强烈愿望。 两种前途:共产党号召和平、民主、团结,主张成立联合政府;国民党坚持独裁和内战。 过程 (1)重庆谈判(1945年8—10月) 结果:10月10日,国共签署《双十协定》,规定: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 (2)重庆政治协商会议(1946年1月10日) 内容:通过了和平建国纲领案等五项协议。 结果: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很快否决了这些协议。学生活动2: 为何蒋介石连续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 毛泽东如何应对 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争取时间,准备内战。 共产党:为和平,为揭穿蒋介石的真面目。 活动意图说明:通过学习,让学生对共产党的政治主张是民心所向,与国民党一党专政形成鲜明对比。本部分主要采用问题教学法,通过追问的方式,让学生对当时的形势逐步明朗,进而得出中共为争取和平而赴重庆谈判的担当与胆略和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