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830829

安徽省A10联盟2025届高三下学期4月质检考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日期:2025-04-25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61次 大小:68014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安徽省,PDF,试题,语文,4月,质检
  • cover
江淮十校2025届高三第三次联考 语 文 试 题 2025.4 注意事项 :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 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 决定》强调,“必须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全面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 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由于在城镇化过程中,乡村与 城镇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从早期流动人口通过汇款带动乡村发展,到城镇化带动乡村公共服务水平提升, 城镇化与乡村发展一直融合在一起,从这个意义上说,城乡融合是中国城镇化的特色。 中国城镇化是在城乡融合的背景下实现的。从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人口流动的重要特征是在城乡之间 反复迁移、双向栖居,而不是由乡到城的单向流动。随着城镇化水平提升,城镇常住人口数量增加,稳定性 提升,流动性降低,但是流动性仍然存在。在不同阶段,推动乡村人口外流的动力不同,城乡融合的表现也不 尽相同。在就业为主要推动力的时期,城乡之间的流动更为频繁,且乡村在流动人口的日常生活中占有更重 要的地位;而在公共服务推动下,城乡进入融合发展时期,流动性减弱,稳定性提升,城镇在人们日常生活中 的重要性日趋增加。由于地理环境、文化背景、经济发展水平和政府提供公共服务能力不同,中国的城乡 关系表现多样性的特点。不论是早期基于农民理性选择形成的城镇化模式,还是近年来公共服务导向的城 乡融合发展,城乡发展方式一直存在差异性。 我们不仅要认识到差异的存在,还需要认识到差异产生的原因,以及这种原因的变动,在此基础上制定 出差异化的城乡融合发展政策。首先,城乡融合发展的核心不是简单增加城镇人口占比,而是推动城乡 交流,提升城乡居民特别是乡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城镇化、乡村化和城乡交流都是实现这一 目标的手段。 在认识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的城乡关系时,我们要避免非此即彼式的讨论,探索一个可以包容不同区域中、 不同背景下城乡融合多样实现途径的分析框架。其次,中国的城镇化要以人为本,让更多的进城农民享有 市民身份和机会是非常重要的举措,但是城乡融合不仅是市民化的过程,更重要的是让农民,不管是进城 农民还是没有进城的农民,享有均等的公共服务,从而促进城乡之间在平等基础上的流动。从这个意义 上说,实现城乡之间资源的双向流动才是城乡融合的发展目标。最后,乡村振兴也不存在统一的模式。 (摘编自王晓毅、刘齐《城乡融合的动力机制与路径选择》) 语文试题 第1页(共8页) 材料二: 党的十八大以来,宁波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等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全面落实国家赋予宁波的 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在城乡融合中展示了生动的“宁波答卷”。 作为连接城乡的“毛细血管”,农村公路一头连着田间地头, 一头连着城镇万家。在宁波的土地上, 一条 条纵横交错的农村公路连接起广表乡村的新生活,勾画出共同富裕的新图景,托起了乡村振兴的新希望。 农村客运服务实现与城乡公交平等、无差别待遇,群众出行享受同等优惠政策,确保农村居民能够便捷地享 受到城市的公共交通服务,更好地促进城乡人员的流动与交流。从空地交通到铁路枢纽,从快速路网组网到 过江交通,再到城乡交通全域覆盖,宁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