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832243

3.1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教案(表格式)

日期:2025-04-24 科目:地理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39次 大小:2573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教案
  • cover
教学设计 教科书版本及章节 人教版必修二第三章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课题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课标为:结合实例,说明农业的区位因素。行为动词是“说明”。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式,既能列举影响某种农业活动选择的相关因素,也能综合当地地理环境条件和农业活动需求对区位因素进行评价,分析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和变化,从而解释农业区位选择的原因。强调对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 达成方法为“结合实例”。说明案例教学法是本节课的主要方法,所以案例的选择要求直观、典型、贴近学生生活经验,便于学生信息的获取。从具体案例出发,进一步分析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旨在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综合以上,该部分内容旨在通过对不同区域的观察、描述、比较,分析不同农业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明确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相互作用的整体性,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最终使学生形成农业生产需因地制宜、合理安排的思想,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和人地协调观。 单看本节课内容,分为2课时。一是农业区位因素,主要介绍农业生产活动的定义与特点,通过案例对比引出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影响农业选择,引出农业区位因素这一概念。然后在此基础上将其划分为自然因素与人文因素,并以“先理后案”的形式,提供典型案例对每种因素进行介绍。二是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主要从市场变化、科学技术、交通运输与保鲜冷藏技术、经济发展等角度分析人文因素的变化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鉴于书中案例离学生生活经验太远,很难产生情感共鸣,所以本节课改用乡土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学习者分析 学生已有知识:对农业生产活动的空间分布和农产品类型有基本的认知,例如能够说出“南稻北麦”“橘生淮南则为橘”;对中国不同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状况有基本认知;通过对城市的学习,初步掌握了人文地理的基本分析方法。 学生未有的知识及思维障碍:本节课面向高一学生,该年级大部分学生缺少生活体验和农业生产的相关知识;对“区位”这一概念没有接触,没有系统学习气候、地形、水文水系等知识,同时区域认知能力和综合思维较弱,尤其是农业生产与气候、地形、土壤等自然因素密切相关,综合分析问题时存在困难。所以本节课选择采用乡土案例,从熟悉的生活场景入手增强理解。 学习目标确定 1.以水稻为例,针对作物的生长习性,说出影响其分布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并简要说明主要因素间的关系; 2.结合区域地理环境特征,分析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3.通过区域环境比较,评价本地区农业发展的优劣条件; 4.通过学习,感知农业生产活动所体现的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思想,并能针对兴安盟水稻种植业当前存在的问题,结合所学知识提出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学习重点难点 1.说出影响其分布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并简要说明主要因素间的关系; 2.结合区域地理环境特征,分析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3.通过区域环境比较,评价地区农业发展的优劣条件; 学习评价设计 课中:1.能够结合气温、降水分布图找出适合水稻种植的生长区间,并对兴安盟的气候条件进行准确评价; 能够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兴安盟地形条件并指出水稻种植的位置; 能结合材料内容,归纳影响农业发展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 基于所学,能够比较江苏省和兴安盟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的差异,并说明其对水稻种植业的影响。 课后:完成相关习题 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一颗稻米的选择:影响农业选择的自然区位因素教师活动1 如果我们想寻找水稻适合种植的地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