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8课《东晋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区开发》练习题 一、选择题 1.南朝梁武帝曾感叹:“江左以来,代谢必相诛戮,此是伤于和气( ) A.政权更替频繁 B.出现统一趋势 C.民族交融加强 D.外戚宦官专权 2.西晋灭亡后,司马睿在江南重建晋政权,又立国百余年,是为东晋。东晋政权建立于( ) A.公元317年 B.公元383年 C.公元前317年 D.公元前383年 3.“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诗中“南朝”的四个朝代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A.宋 齐 梁 陈 B.宋 陈 梁 齐 C.齐 宋 梁 陈 D.梁 陈 宋 齐 4.司马睿举行即位大典时,邀请王导共坐御床,时人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这件史事反映的实质是( ) A.南北贵族势力强大 B.皇帝与大臣关系密切 C.王导个人能力很强 D.东晋统治者爱惜人才 5.东晋初期,多次进行北伐,曾收复了黄河以南的部分地区。但东晋最终未能恢复中原,其主要原因是( ) A.南迁的北方人偏安东南 B.朝廷对北伐将领心存疑虑,多方牵制 C.所有人民都不愿北伐 D.军队战斗力弱 6.东晋《华阳国志》记载,岷江上游的“夷人”冬季“入蜀为佣”,从事“凿井、砌壁”之佣工,东晋时期该区域( ) A.人口流动 B.士族专权 C.政权更迭 D.商业繁荣 7.《宋书》是记载南朝刘宋王朝历史的史书。书中有一段描述:“至于元嘉末……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jiōng),盖东西之极盛也”。这体现了南北朝时的( ) A.政权对峙更迭 B.北方人民南迁 C.江南地区开发 D.民族发展活力 8.317年,司马睿率中原汉族臣民从京师洛阳南渡,在建康(今南京)定都,史称“永嘉之乱,衣冠南渡”。对这次“衣冠南渡”理解准确的是( ) ①皇族和大族相依存②中原文明南移,江南文化崛起③有利于民族间融合④促进江南得到开发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 9.十六国时期,氏族贵族建立的前秦政权深受汉族文明影响。皇帝苻坚任用汉人王猛为相,大力兴办学校,提倡儒学,前秦形成“英儒毕集”局面。苻坚这一举措( ) A.体现“无为而治”理念 B.加剧了政权更迭 C.完善了儒家的思想体系 D.有利于民族交融 10.下图是出土于今南京市的南朝青瓷莲花尊,是我国罕见的佛教艺术珍品,是南北朝时期同类器物中最大最精美者,堪称青瓷之王。该图反映了( ) A.南朝的国力强盛社会安定 B.文化艺术已达到顶峰 C.南方制瓷工艺有显著提高 D.南方经济已超过北方 11.南北朝诗人谢灵运在《山居赋》中提到了麻、粟等农作物,以及梨、枣、杏等果树。这些农作物和果树原来都是种植在北方的,而这时也在南方种植了,主要是因为( ) A.北方人口南迁 B.南方交通发达 C.北方民族交融 D.经济重心南移 12.三国两晋南北朝是青瓷制造迅速发展的阶段,其产地主要在江苏、浙江、福建等地,常见器物有碗、盘、盆、壶、灯、香炉等日用品。其主要原因是( ) A.农业技术产生进步 B.国家实力不断提高 C.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D.自然条件很优越 二、材料题 13.魏晋南北朝时期,尽管政局动荡,但社会经济在曲折中仍有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汉末年,三大军事集团渐成鼎足之外,纷纷建国定都,其中,魏国国力较强……266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代魏称帝,280年,结束了三国鼎立局面,完成统一。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 材料二 420年,东晋大将刘裕废掉小皇帝,自己称帝,改国号为宋,史称“刘宋”。59年后,刘宋皇帝也被自己的大将废掉,国号为齐。齐朝存在的23年中换了7个皇帝,末了也被权臣篡位,又改国号为梁。梁朝存在了55年,又被大将篡位,再立国号为陈。宋、齐、梁、陈四个更替的王朝,版图基本在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 ———任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