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836056

24.2 唐诗三首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2025春人教八下语文情境课堂课件】

日期:2025-05-03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91次 大小:7436117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24.2,课件,课堂,情境,语文,八下
  • cover
(课件网) 统编八下语文 同步精品课件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杜甫 24.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025年春八下语文情境教学课件 学习目标 1 知识必备 2 整体感知 3 细读感悟 4 思考探究 5 课堂小结 6 积累拓展 7 目 录 这首歌的曲调给你一种什么感觉?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是否与曲调相一致呢?让我们一起走近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探究竟。 1.掌握相关文学常识,疏通诗歌大意。 2.赏析诗句,理解诗歌的内容以及写作特点。 3.感受诗中所描写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学习目标 重点 难点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后世称之为“杜工部”。其诗风沉郁顿挫,他的很多诗篇都反映了“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及衰的历史面貌,其诗历来享有“诗史”之称,其人被称为“诗圣”。 知识必备 作者简介 歌 我国古诗的一种体裁。 主要特点:1.篇幅可长可短。2.保留古乐府诗叙述的特点。把记人物、记言谈、发议论、抒感慨融为一体,内容充实而生动。3.声律、韵脚比较自由。平仄不拘,可以换韵。4.句式比较灵活,不讲求对偶,有五言、七言、杂言等体式。5.带以“歌”命名。 知识链接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关中地区闹饥荒,民不聊生。这年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今甘肃天水),又辗转经同谷(今甘肃成县)到了四川。在亲友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他感到快乐和自足,于是歌唱春雨,寻花漫步,遣兴江边,以诗酒自娱。 但这种表面上的安逸掩饰不住他的贫穷,更不能冲淡他那一贯的忧国忧民情怀。上元二年(761)秋天,一场暴风雨袭击了他的茅屋,再一次把他从隐居生活中敲醒,让他面对现实,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创作背景 点我 朗读课文 大家先朗读诗歌,结合课下注释和字典解决生僻字,扫清阅读障碍,初步了解诗歌的内容。朗读过程中注意以下几点: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与韵律;初步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整体感知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 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chónɡ juàn chánɡ ào 划分朗读节奏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qīn bì wù 理解诗词大意 八 月 秋 高 风 怒 号 , 卷 我 屋 上 三 重 茅 。茅 飞 渡 江 洒 江 郊 , 高 者 挂 罥 长 林 梢 , 下 者 飘 转 沉 塘 坳 。 多层茅草。 挂着,挂住。罥,挂结。 高。 沉到池塘水中。坳,水势低的地方。 南 村 群 童 欺 我 老 无 力 , 忍 能 对 面 为 盗 贼 。公 然 抱 茅 入 竹 去 , 唇 焦 口 燥 呼 不 得 , 归 来 倚 杖 自 叹 息 。 喝止不住。 狠心。 如此,这样。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 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 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一会儿。 如何挨到天亮。何由,怎能、如何。彻,到,这里是“彻晓”(到天亮)的意思。 阴沉迷蒙的样子。 形容雨点不间断,像下垂的麻线一样密集。 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 渐渐黑下来。向,接近。 被子。 战乱,指安史之乱。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贫寒的士人。 高耸的样子。 八月秋深,狂风怒吼,卷走了我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