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 观察一种动物 【核心概念】5. 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 【学习内容与要求】 学习内容 5.2 地球上存在动物、植物、微生物等不同类型的生物 内容要求:说出生活中常见动物的名称及特征,说出动物的某些共同特征。 学业要求:认识周边常见的动物和植物,并简单描述其外部主要特征;能利用多种感官观察身边常见生物的外部形态特征;通过观察,对常见动物的外在特征产生探究兴趣。 【跨学科概念】结构与功能、系统与模型 【教材分析】 在寻访我们周围的动物的基础上,本课将进一步缩小观察对象,学生将对一种小动物进行细致、深入地观察。本课以蜗牛为对象,引导学生经历从肉眼观察到借助工具观察、从静态观察到动态观察、从结构认识到功能匹配的全过程,这是学习观察方法和培养良好观察习惯的契机。在对个体动物的观察中,进一步感受动物的生命特征,指向单元的核心概念。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聚焦板块,通过简单交流,引导学生关注蜗牛,唤起学生对蜗牛的原认知;第二部分探索板块,学生借助肉眼、器材等对蜗牛进行细致观察,认识蜗牛的身体、反应和运动;第三部分研讨板块,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从而建构起对蜗牛较完整的新认识。此外,拓展部分还安排了观察与蜗牛相似动物,进一步强化学生对动物身体特点与生活习性的认知。 【学情分析】 从科学认知来看,一年级学生已经认识了许多公园里、田野里、校园里的小动物,种类虽多但缺乏深入细致地观察。学生都知道蜗牛有壳,但对蜗牛的身体结构认知存在差异。从心理角度来看,虽然他们对蜗牛这种动物充满着好奇,但是部分学生还存在着害怕,甚至反感的情绪。从科学能力来看,学生在观察中普遍缺乏记录意识,虽然一年级学生的文字能力非常有限,但教师可以重点指导学生利用画图记录的方法进行学习。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通过观察蜗牛的身体特点、反应和运动,知道蜗牛的身体结构组成,运动器官是腹足,遇见危险会做出反应。认识动物的身体结构具有帮助动物维持自身生存的相应功能。 科学思维:能在教师指导下,初步分析蜗牛的运动与其身体结构的关系。 探究实践:通过观察蜗牛外部特征、应激反应、运动方式,能用科学词汇描述观察到的信息,用简图画出蜗牛的外形。 态度责任:乐于表达、分享自己的观察发现,愿意倾听他人的观点,增进喜爱动物、保护动物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细致地观察蜗牛的外部特征,应激反应和运动方式等。 难点:通过对蜗牛的观察和描述,认识其身体结构所适应的功能。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班级记录表。 学生:蜗牛、放大镜、棉签、菜叶、树枝、细棉线、铅笔、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聚焦问题(预设3分钟) 1.校园里、公园里生活着很多动物小居民,其中有一种动物就是它,你认识吗? (蜗牛) 2.见过它的小朋友请举手,说说你在哪里发现过它?(下雨后的花坛里、草丛里) 3.这么多小朋友都见过蜗牛,它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特点呢?想不想近距离观察它?今天我们一起来观察一种动物———蜗牛。(揭题) 设计意图:蜗牛是学生在生活中常见的小动物,很多小朋友对蜗牛很感兴趣。本环节通过与学生的简单交流帮助学生回忆并唤起对蜗牛的探索欲望。教师通过提出教材中的聚焦问题“蜗牛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特点?”,明确了本课的核心任务是观察蜗牛,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揭示了本课课题。同时,快速地引入环节为后续观察活动预留了充足的时间。 二、观察蜗牛(预设17分钟) 1.(出示记录单)我们一边观察,一边用铅笔画一画观察到的蜗牛,看到什么画什么,想一想蜗牛长什么样,有什么特点。在大家观察的时候老师也会提供一些观察工具,这些工具可以帮助大家更好地认识蜗牛的特点。 设计意图:观察活动围绕核心问题“蜗牛是什么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