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837137

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4月期中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日期:2025-04-24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62次 大小:218313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山东省,语文,答案,图片,试题,期中
    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八年级语文 一、积累与运用(29分) 近日,善城中学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民俗社、环保社、经典诵读社的同学们邀请 你一起参加。 1.在我国传统古诗文当中,处处流传着源远流长的民俗。请你默写出有关民俗的古诗文名 句。(6分) 民俗文化,源远流长。在《诗经·子衿》中“① ,悠悠我思”一句里,我们可以 看出古人有佩玉的着装习俗;从《诗经·关雎》中的“参差荇菜,左右笔之。窈窕淑女,② ”,我们可以看出古人有奏乐的婚嫁习俗;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可以看出古 人有临别赠诗的礼俗,“海内存知己,③ ”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厚 情谊的不朽名句;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可以了解唐代知识分子有送诗求仕的习俗,孟 浩然用“④ ,端居耻圣明”表明心迹,希望得到引荐,入仕做官;从陶渊明《桃花源 记》的“便要还家,⑤ ”中可以看出古人的待客习俗;从柳宗元《小石潭记》的“⑥ ,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中可以看出古代文人有记游的习俗。 2.走进学校民俗社团教室,“民俗文化展览”在介绍中有下面一段文字,请你修改完善。(9分) 民俗文化是一个民族或地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的风尚、礼节、习惯等的总和。 它承载Zài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韵,如安赛腰鼓,那激昂澎湃bài的鼓点,(A)的声响,展 现出陕北人民的热情与豪迈;又如社戏,那热闹非凡的场景,(B)的表演,诉说着江南水乡 的独特味道。民俗文化是流露在民族血液中的精神基因,我们要深入传承和挖掘白民 俗文化,它对于促进社会和谐、增进民族团结、巩固国家统一具有重要意义。 (1)文段中有两个字的字形有误,有一个加点字的字音有误,请你依次找出并做修改。(3 分) (2)同学们在参观展览时,看到了一副关于春节的对联,上联是“春风送暖百花绽”,下联有 以下几个选项,你认为最合适的一项是(2分) A.瑞气呈祥万事兴 B.冬雪纷飞万物藏 C,秋月高悬千家圆 D.夏日炎炎百鸟鸣 (3)A、B处各留下一处空白,请你选出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2分) A.振聋发聩别有用心 B.震耳欲聋别具一格 C.振聋发聩别具一格 D.震耳欲聋别有用心 (4)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你写出修改后的句子。(2分) 篱国和全王 3,参观了民俗社“民俗文化展览”后,同学们被环保社的宣传标志和解说 国低 词吸引了过去。解说词如下:【A】现在大家看到的是《全国低碳日》标 志,它的外轮廓是大写英文字母“C”,是英语“碳(carbon)”的缩写:内圈 上半部分用“低碳”两个字汉语拼音的首字母“D”和“T”作为设计元素 ow Carbo 构成三个人手拉手的图案;下半部分被设计成地球的形状;【B】整个图 形寓意着 (1)小城同学发现解说词中画波浪线的【A】句有两处标点符号使用不恰当,请你依次指出 并改正。(2分) (2)请根据解说词和标志图案,在【B】处横线上补写一句话。(3分) (3)古人智慧,值得借鉴。请写出下列诗句中蕴含的低碳生活方式。(2分)》 ①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②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4.经典诵读社举行“经典阅读”分享会,请你参与社团活动并完成任务。(7分》 (1)人工智能(AI)具有模拟历史名人与用户对话的功能,经典诵读社社长小善尝试用A1 与朱自清先生对话。请你将下面的对话内容补充完整。(3分) 小善:朱先生好,我是八年级学生小善。很期待与您交流。目前,同学们在阅读 《经典常谈》时有一些困惑,如兴趣不高、读不太懂。面对这种情形,您有好的建 议吗? 朱自清:你好,小善。苏轼曾说过“每次作一意求之”,也就是说每次阅读只关注 某一方面的内容,不贪多求全。同学们可以先按兴趣或目的读。 小善:哦,明白了。您说的是我们可以采用① (阅读方法)读《经典常 谈》。那我最想阅读的是《说文解字》,我对造字法特别感兴趣,比如:“本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