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837405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五章第一节《土壤》教学设计

日期:2025-04-25 科目:地理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15次 大小:36483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人教,地理,必修,第五,一节,土壤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五章第一节《土壤》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⑴掌握土壤的物质组成与垂直分层特征,能通过观察土壤标本区分不同质地类型。 ⑵理解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地形、时间五大成土因素的作用机制,运用案例分析亚马孙土壤贫瘠的原因。 ⑶分析土壤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掌握土壤退化的防治措施。 2.思想方法目标 ⑴运用 “要素 - 过程 - 功能” 思维链,建立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认知框架。 ⑵通过土壤剖面观察、质地实验等实践活动,培养实证研究能力。 ⑶采用 “问题 - 探究 - 解决” 模式,提升综合分析与区域认知水平。 3.素养成长目标(核心素养) ⑴人地协调观:通过亚马孙土壤退化案例,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 ⑵综合思维:构建土壤形成因素的系统分析模型。 ⑶区域认知:对比不同区域土壤特征差异。 ⑷地理实践力:掌握土壤质地测定方法,参与土壤养护实践。 二、课标教材分析 1.课标要求 ⑴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⑵举例说明土壤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⑶合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 2.教材分析 内容结构:教材以 “观察土壤 - 形成因素 - 功能养护” 为主线,强调自然因素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 3.重点难点 ⑴重点:土壤的物质组成、成土因素的作用机制、土壤功能与养护措施。 ⑵难点:生物在土壤形成中的主导作用、亚马孙土壤贫瘠的成因分析。 三、学情分析 1.知识基础 ⑴已掌握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具备岩石风化、生物循环等基础知识。 ⑵对土壤有感性认知,但缺乏系统的科学认知。 2.认知特点 ⑴抽象思维能力逐步增强,但仍需直观案例支撑。 ⑵对实验操作和实际问题解决兴趣浓厚。 3.潜在难点 ⑴理解成土因素的动态作用过程。 ⑵运用地理原理分析区域土壤问题。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景引入(5 分钟) 教师活动 播放亚马孙雨林航拍视频,展示茂密植被与贫瘠红壤的对比画面。 提出问题:“为何亚马孙雨林植被茂盛,土壤却十分贫瘠?” 引导学生观察教材 P88 土壤剖面示意图,思考土壤与植被的关系。 学生活动 观看视频,记录土壤颜色、分层等特征。 小组讨论问题,尝试从气候、生物等角度分析。 设计意图 通过视觉冲击激发认知冲突,引发探究兴趣。 建立 “植被—土壤” 的关联思维,为后续学习埋下伏笔。 (二)问题导学(5 分钟) 教师活动 发放土壤标本(砂土、壤土、黏土),指导学生观察颗粒大小、透气性等差异。 提出问题链: ⑴土壤由哪些物质组成? ⑵不同质地土壤的肥力差异? ⑶为何亚马孙土壤以黏土为主? 学生活动 分组观察土壤标本,填写《土壤观察记录表》。 结合教材 P89 “森林土壤剖面及各层特点”,分析各组分的作用。 设计意图 ⑴通过实物观察培养实证意识,深化对土壤物质组成的理解。 ⑵问题链引导学生从现象到本质,逐步构建知识体系。 (三)新知探究(15 分钟) 环节一:土壤的物质组成与分层 教师活动 ⑴展示土壤结构模型,讲解矿物质、有机质、水、空气的相互关系。 ⑵播放土壤剖面形成动画,强调腐殖质层(A 层)、淀积层(B 层)、母质层(C 层)的特征。 学生活动 绘制土壤剖面图,标注各层名称与功能。 对比砂土与黏土的肥力差异,理解 “理想土壤” 的概念。 设计意图 模型与动画结合,突破空间想象难点。 对比分析,培养批判性思维。 环节二: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教师活动 创设 “土壤形成模拟实验”: 实验 1:不同岩石(花岗岩、石灰岩)在酸雨中的风化对比。 实验 2:腐殖质分解速率随温度变化的模拟。 组织学生分组操作,记录实验现象。 学生活动 完成实验操作,填写《实验报告》。 小组汇报结论,分析成土母质、气候、生物的作用机制。 设计意图 实验教学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通过控制变量法,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