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837922

7.1《风景谈》课件(共41张PPT)

日期:2025-04-2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76次 大小:5273184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风景谈,课件,41张,PPT
  • cover
(课件网) 学习目标 了解茅盾的生平及其创作成就,积累文学常识。 梳理六幅风景的意象组合,理解“形散神聚”的散文结构特点。 探究自然景观与人文精神的互动关系,把握革命浪漫主义创作特色,理解“人类更伟大”的哲学内涵。 了解特殊历史时期的文化内涵,传承坚韧、奋进的民族精神,增强对历史文化的认知与感悟。 课堂导入 同学们,当提到风景二字,你们的脑海中是否会浮现出青山绿水、碧海蓝天、落日余晖或是晨曦初露?这些自然元素无疑是风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以各自独特的方式,点缀着我们的世界,给予我们无尽的视觉享受。然而,今天我们要探讨的,不仅仅是这些静态的自然之美。试想,如果给这些风景注入人的精神,它们是否会因此而产生变化?会不会因此而变得更加生动、更加富有情感?带着这样的思考,让我们一起走进《风景谈》 知人论世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嘉兴人,是著名革命作家、文化和社会活动家。他六十余年的文学活动中,推动了新文化运动,发起“文学研究会”,改革《小说月报》,倡导“为人生”的艺术。 茅盾创作了众多文学作品,包括长篇小说《蚀》《虹》《子夜》《腐蚀》等,中篇小说《路》《三人行》,短篇小说《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等。其代表作《子夜》是中国现代现实主义文学的里程碑。 1981年3月14日,茅盾病重时捐出25万元人民币设立茅盾文学奖,以奖励优秀长篇小说创作。 1.茅盾 知人论世 《风景谈》写于1940年12月,此时的茅盾离开延安置身于国统区重庆的白色恐怖之中,这里没有创作的言论自由,要讴歌延安抗日根据地军民更是不可能的。那么,是什么驱动作者不畏险恶环境,另辟蹊径,采用含蓄的艺术表现手法,抒发了对根据地军民和谐生活的赞美之情呢?这就是茅盾在经历了十多年动荡不安的生活后,对延安军民和谐生活的热爱、向往和追求使然。 茅盾在他的回忆录中说:“我写了延安的风景,而把政治寓于风景之中。” 2.写作背景 知人论世 “风景谈”意指谈论风景,这是一种宾语前置的表达方式。 “风景”被定义为“风光景色”,指的是那些能够供人欣赏的建筑物、自然景观等。 然而,茅盾提出,人不仅是风景的“构成者”,更是风景的“主宰”。因此,在审视这六幅画面时,我们应当立足于课文的实际内容,通过风景来揭示其中蕴含的政治意义。这需要我们考虑两个方面:一是人的活动,二是人类活动所依托的自然环境。 3.解题 寻风景 请仔细阅读全文,说说茅盾笔下共有几幅风景图,并试着给风景命名。 文章描绘了沙漠驼铃图、高原归耕图、延河夕照图、石洞雨景图、桃林小憩图和北国晨号图六幅风景画。 风景拼图赛 将六幅风景描写碎片化打印在不同色卡上,小组通过文本细读还原描写顺序,拼贴成思维导图。 解构“风景”的多重意蕴 (1)营造独特氛围与背景 沙漠驼铃图描绘了一片广袤无垠、荒芜死寂的沙漠景象,这样的背景为全文奠定了独特而深沉的基调。黄沙漫漫、风沙肆虐,营造出一种荒凉而又神秘的氛围,激发了读者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1.茅盾先生为什么要以沙漠驼铃图作为开篇? 解构“风景”的多重意蕴 (2)凸显人类活动的伟大 在如此荒凉贫瘠的沙漠中,驼队的出现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茅盾先生通过描写驼队的昂然阔步、神气勇敢,将人类的坚韧不拔和勇敢无畏展现得淋漓尽致。这种在极端环境下人类依然能够生存并展现出生命力的场景,凸显了人类活动的伟大和崇高。 解构“风景”的多重意蕴 (3)引出文章主题与情感 沙漠驼铃图不仅是一幅美丽的风景画,更是茅盾先生借以抒发情感和引出文章主题的媒介。通过描写驼队在沙漠中的艰难行进,茅盾先生表达了对革命精神的赞美和敬仰。同时,驼队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