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837931

古诗词诵读《静女》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日期:2025-04-25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54次 大小:1883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古诗词,诵读,静女,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
  • cover
《静女》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静女》是《诗经·邶风》中的经典爱情诗篇,收录于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青春激扬"主题板块。该单元以诗歌为载体,引导学生感受青春情怀与生命哲思。《静女》通过白描手法展现古代青年男女的纯真恋情,其艺术特色体现为:一是双重视角叙事结构,通过男子独白与女子行为交织呈现恋爱场景;二是象征手法的巧妙运用,以"彤管""荑草"等物象承载情感表达;三是人物形象的立体塑造,静女兼具娴雅与俏皮、男子显露憨厚与热忱。本课学习有助于学生掌握《诗经》赋比兴手法,理解古代婚恋文化,培养文学鉴赏中的意象分析能力。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具有以下学习特征:在认知层面,已具备初步的诗歌鉴赏能力,但对《诗经》特有的重章叠句、比兴手法理解尚浅;在情感体验方面,正值青春萌动期,对爱情主题文本有天然兴趣,但容易停留于表层的浪漫想象;在学习方式上,更适应多媒体融合的沉浸式学习,对传统训诂式解读易产生疏离感。基于此,教学设计需构建古今联通的对话桥梁,通过现代媒介重构古典情境,在文本细读中提升审美判断能力。 三、教学目标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 1.通过训诂资料研读,准确理解"静""彤管"等关键字词的文化内涵 2.运用角色扮演活动,还原诗歌语言的个性化表达特征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 1.多维度解读人物形象,培养辩证思维能力 2.建立物象与情感的关联模型,发展逻辑推理能力 (三)审美鉴赏与创造 1.通过词云可视化技术,感知诗歌的意象组合之美 2.创作现代版"信物互赠"故事,实践审美迁移 (四)文化传承与理解 1.比较古今恋爱表达方式,理解传统文化中的含蓄美学 2.探讨《诗经》婚恋观对现代情感交往的启示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突破:物象象征意义的多元解读策略。通过建立"物象属性—人物性格—情感表达"三维分析框架,引导学生发现荑草等普通事物成为爱情信物的文化逻辑。 难点化解:双重视角下的人物形象立体感知。运用"全息投影角色卡"技术,将文本细节转化为可视化信息图谱,帮助学生突破单向度解读局限。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古今恋爱信物博览会 1.创设情境:在教室布置"信物时空走廊",左侧陈列古代定情信物(玉佩、香囊、红豆等),右侧展示现代恋爱礼物(智能手表、定制星巴克杯等)。播放《国家宝藏》中"长毋相忘银带钩"的AR复原视频,让学生们在古今文化的对比中感受恋爱信物的演变。 2.问题链设计: (1) 观察汉代银带钩上的铭文"长毋相忘",猜测古代工匠如何在方寸之间寄托情思?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古代工匠的匠心独运。 (2) 对比古今信物材质差异,思考不变的情感表达本质是什么?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们探讨情感的永恒价值。 (3) 如果穿越回先秦,你会选择什么作为定情信物?说明文化寓意。这个问题旨在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在历史的长河中寻找属于自己的情感符号。 (解答支架:提供《说文解字》电子版查询"信"字构型,甲骨文"信"从人从口,本义为言语真实,帮助学生理解古代文化中的诚信观念) (二)文本细读———三重解码行动 任务一:破解"静"字密码 1.AR训诂实验室:扫描课文注释,弹出五位古代学者的注解气泡(毛亨、朱熹、张揖等)。学生分组完成"释义连连看"游戏,将文言注解翻译为现代网络用语,例如朱熹的"闲雅之意"可以翻译为"气质拿捏得死死的",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古文。 2.矛盾点探究:文本中静女"爱而不见"的行为是否符合"贞静"标准?引导学生发现传统文化规范与人性自然情感的张力,从而深入理解古代社会的道德观念。 任务二:追踪彤管之谜 1.物证分析中心:呈现四类彤管考证图片(红草茎、毛笔、乐器、玉石管),学生作为"文物鉴定师",结合文本细节撰写鉴定报告。通过这个任务,学生可以更深入地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