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东方国韵 谏 太宗 十思 疏 魏征 目录 学习任务一:认识作者 学习任务二:文意解析 学习任务三:谏政艺术 学习任务四:谏政之因 学习任务五:谏言新编 导入 假设我们乘坐时光机穿越到唐朝,成为魏征的智囊团成员。魏征正在准备向唐太宗进谏《十思疏》,但他不确定是否应该直接指出唐太宗的过失。于是,智囊团内部展开了一场以“进谏应该直言不讳,还是委婉含蓄?”为主题的辩论。 学习任务一:认识作者 活动一 :认识魏征 魏征,字玄成,唐朝下曲阳人。是我国初唐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历史学家,早年因避乱而出家做道士,后参加李密反隋的起义军,李密失败后降唐,太宗时拜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世人称魏郑公。死后赠司空,谥文贞。魏征对此极为忧虑,他清醒地看到了繁荣昌盛的后面隐藏着危机。在贞观十一年“频上四疏,以陈得失”,《谏太宗十思疏》就是其中第二疏。唐太宗看了猛然警醒,写了《答魏征手诏》,表示从谏改过。这篇文章被太宗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 论时政第二疏 谏太宗书 唐第一“直臣” 活动二 :了解背景 唐太宗李世民跟随其父李渊反隋时作战勇敢,生活俭朴,颇有作为。 公元627年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贞观初年,他借鉴隋炀帝覆亡的教训。进一步保持了节俭、谨慎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政策。经过十几年的治理,经济得到发展,百姓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边防巩固,内外无事,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 活动二 :了解背景 魏征对此极为忧虑,他清醒地看到了繁荣昌盛的后面隐藏着危机。在贞观十一年(637)的三月到七月,“频上四疏,以陈得失”,《谏太宗十思疏》就是其中第二疏,因此也称“论时政第二疏”。唐太宗看了猛然警醒,写了《答魏征手诏》,表示从谏改过。这篇文章被太宗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贞观十三年,魏征又上《十渐不克终疏》,直指太宗十个方面行为不如初期谨慎,被太宗书于屏风之上。 活动二 :了解背景 上尝得佳鹞,自臂之,望见徵来,匿怀中。徵奏事故久不已,鹞竟死怀中。 壹 公元643年,直言敢谏的魏征病死了。唐太宗很难过,他流着眼泪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贰 活动三 :了解文体 奏议文体的一种,奏议类文章是古代臣属进呈给帝王的奏章的统称,包括奏、议、疏、表、对策等。 疏 “七国以前,皆称上书,秦初改书为奏。汉定礼仪,是有四品:一曰章,以谢恩;二曰奏,以按劾;三曰表,以陈情;四曰议,以执议。” ———《文章辨体序说》 学习任务二:文意解析 谏官必修课 活动一 :文言突围站 小组竞赛完成“重点字词擂台赛”,聚焦“神器、浚源、克终”等20个关键词句的古今释义,结合注释进行填空式翻译挑战。 活动一 :文言突围站 第一段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之:结构助词,取独。 长(zhǎng) :生长。长得好。 固:形容词的使动,使…稳固。 根本:树根。 本:树的根部。今义: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 活动一 :文言突围站 第一段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望/求/思:同义,指望。 理:安定 虽:虽然(不能讲成“即使”,此句自谦)。 下愚:极愚昧无知的人。谦辞。 况:何况 明哲:明智的人,形作名。指唐太。 活动一 :文言突围站 第一段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cháng)者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