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839927

11.1《谏逐客书》说课稿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日期:2025-04-25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97次 大小:2480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11.1,谏逐客书,课稿,2024-2025,学年,统编
  • cover
11.1《谏逐客书》教案 一、教学内容来源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五单元第 11 课《谏逐客书》,作者为李斯。 二、课时安排 1 课时 三、教学目标(基于五个核心素养) 1.语言建构与运用:学生能够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学习本文结构严谨、论证有力的写作特点,提升书面语言表达的逻辑性和说服力;体会李斯散文辞采华美、气势酣畅的语言风格,培养对古代文学语言的审美鉴赏能力,丰富自身的语言储备并学会恰当运用。 2.思维发展与提升:引导学生梳理文章的论述思路,分析作者如何围绕中心论点展开层层论证,培养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对文中正反对比、举例论证等论证方法的学习,提升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鼓励学生深入思考文章所反映的历史背景和政治智慧,培养历史思维和宏观思维能力。 3.审美鉴赏与创造:欣赏《谏逐客书》中严谨的结构美、雄辩的逻辑美和华丽的辞藻美,提高文学审美水平;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强烈情感和坚定立场,感受其内在的精神气质美;引导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进行文学创作,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尝试运用所学的写作手法和语言技巧进行文学表达,创造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作品。 4.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秦国的历史发展以及“逐客令”出台的背景,感受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局势和文化氛围,增强对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认知;体会李斯为国家利益敢于直言进谏的精神,传承古代知识分子的责任感和担当意识;理解文章所体现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文化理念,培养开放包容的文化心态,促进对多元文化的理解与传承。 5.立德树人:通过学习本文,让学生明白广纳贤才、博采众长对于个人成长和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在面对复杂问题时,能够冷静思考、理性分析,以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立场,提升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培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使命感。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准确理解文意,能够流畅地诵读并翻译全文。 (2)梳理文章的论证结构,分析作者如何运用多种论证方法来论证“逐客为过”这一中心论点。 (3)体会本文气势磅礴、铺陈排比的语言特色,感受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2.教学难点 (1)深入理解作者在论证过程中所体现的逻辑严密性和说服力,学习如何从多个角度进行有力论证,以增强议论文写作能力。 (2)引导学生结合历史背景,理解文章所蕴含的深刻政治智慧和文化内涵,体会作者的良苦用心,培养历史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3)如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古人的智慧和精神内化为自身的素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才观,并在现实生活中加以践行。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案例分析法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新课(5 分钟) 1.展示情境:通过多媒体展示一段关于战国时期秦国历史的视频片段,重点呈现秦国在商鞅变法后逐渐强大,但也面临着诸多内部矛盾和外部压力的场景。视频中可以穿插一些秦国宫廷的激烈辩论、各国人才在秦国的活动等画面,营造出紧张而复杂的历史氛围。 2.提出问题:视频播放结束后,提问学生:“在秦国发展的关键时期,秦王下达了‘逐客令’,这一命令会对秦国产生怎样的影响?如果你是秦国的一位有识之士,你会如何劝说秦王收回成命?” 3.引导思考:让学生结合自己对战国历史的了解,思考“逐客令”背后的原因和可能带来的后果,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兴趣和好奇心,从而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李斯的《谏逐客书》,让学生了解李斯是如何以巧妙的言辞和有力的论证来劝谏秦王的。 4.设计意图:通过创设生动的历史情境,将学生带入特定的时代背景中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