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2上海卷高考作文 写作(70分) 小时候人们喜欢发问,长大后往往看重结论。对此,有人感到担忧,有人觉得正常,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曾问青山何不老,紧守初心故俨然 龚志民 发问与结论,有因果关系。所有结论都是为回答某一问题、解决某一问题而得出的。智者重因,陋者慕果。美好的结论不会因为陋者的看重膜拜、祈祷呼唤就出现;厚重的成果也不会因嫉妒者的诅咒而姗姗来迟。 智者的道路,敢于疑、牢记问,守初心,恒耕耘,不轻言放弃,也不轻问收获。该来的结论和果实,定若如期而至。建设与创造,若无恒久发问追索,怎会有瓜熟蒂落的美妙一刻? 一个人由衷地提出怎样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决定自己未来的道路选择。问天下安否者,问“谁是我们的敌人 谁是我们的朋友”(毛泽东)者,必民众拥戴;问民健康者,或可为名医;问大海之路者,才有发现新大陆的可能。问题的方向就是可能获得的结论的方向。不发问“为谁而战”的美国军队,永远也找不到长津湖冰天雪地下志愿军战士非凡战斗力的结论。 儿时有疑,素履以往。有了疑问,就应该紧紧抓住,有时候,发问比解答更重要,因为有价值的发问,或许是思维惯性的重大突破。想得到的不一定能做到,但要做到,必定要先想到。解答过程,有时候只不过是发问与解决灵感的一见如故。如果砸中牛顿脑袋的不是苹果而是别的水果或者树叶,同样会砸出万有引力的结论来。关键是牛顿脑中有对地球引力的发问和追寻。苹果砸中牛顿是偶然,牛顿的结论是发问苦寻后的必然。 从发问到结论,需要经历岁月的洗礼和沉淀。古人说:书到今生读已迟。小时候发问的种子,往往在思想中更根深蒂固。小时候的疑问,影响一个人的道路、爱好、专业方向等选择,许多人会用一生去寻找儿时问题的答案、去寻找梦中的溪谷。待到万水千山行遍,云开雾散时,捧得金果回。幼有问,少有行,壮有果,是有志人生、成功人生的经典概括。持一问、一疑而不计流言、排除万难去实证寻找,是一种不凡的精神。有些疑问,是儿时的天真;有些疑问,前人已经解答,只是儿时囿于眼界不知而已;有些疑问,寄托的是一种情感,不需要回答,没有实际的科研价值和探索意义。但是,敢疑、善问的精神,是人类走向未来、实现理想、完成创造的宝贵初心。东晋葛洪提出用青蒿治疗疟疾的方子,屠呦呦用一生成功提炼青蒿素,消灭了疟疾,获得诺贝尔奖。中国关于如何治疗疟疾的这个发问、发现、结论的整个过程是多么漫长啊。发问,始于战乱;结论花开时,中国已盛世复兴。这一问一答的历程,蕴藏着华夏文明绵延至今的精神奥秘。 小时候发问,不启而发,或兴趣、或天性,大多来自自我发现,而自我发问的内驱力正是创造力形成的根本要素。长大后看重结论,大多因为结论成果与功名利禄、地位收益相关联。儿时发问是纯真的,长大后重结论、重收益也是正常的。创造者带来相应的功利,是社会对发问者、成功践行者的奖励。若无立德立言立功的功利驱使,何来科技进步、国家强盛、文化昌明? 有了“天问一号”“祝融号”奔赴火星的辉煌与骄傲,我们更加缅念屈原的《天问》诗篇中那些深邃的发问。我们永远记得:是屈原的“发问”把我们的思想和目光引向浩渺的太空。 结论是发问的实现,而设计的蓝图就是对发问的自我回答。当一个人能够拿出自己心中最优的设计,回首小时候的发问,大可以自我表扬一番,会心一笑:瞧,这是我的满分结论。 三、点评 上海高考作文命题,延续了一贯的命题风格,注重思辩性。这个作文题,表面看并不难写,也不复杂,也不故作高深。然而,却提出了一个值得思考的人生发展与社会发展的核心问题:人生发展何以会有这样的变化之现象?小时爱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