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公开课 深圳第二外国语学校 龚志民 (说明:融生活、背景、教材内涵、教师见解与教育情怀为一熔,我把这样的教研表达方式称之为“课例文学”。) 山中掘课 这次公开课,老于认为或许是自己从教以来最后几次在大场合亮相,所以想作为纪念碑来设计,是否出彩倒不怎么考虑,但必须“真”,素心素面、元气淋漓那种真。 在老于心中,每个汉字都有硬度和温度,仪态万方,小至遣词造句,大至人生观价值观,都与自然、生活和生命的体验相联。老于早已把那些十年不变的教参、习题之类的玩意儿弄得烂熟,他需要的是找课文的原点精神,找青春的某个契合“点”。老于骨子里喜欢课堂教学充满真实的粗头乱服之美,喜欢那种“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的风格,老于把这个寻找和体验过程称做“掘课”———用独特的眼光、思想或者表达方式发掘演绎文本的深刻和美。 老于独自去离学校不远的九龙山掘课。万物天天都在上演生命成长的公开课,不遮不掩,无我无人,曲项向天歌。九龙山茂密的植物、原生态的生态环境让人流连忘返。老于缓缓行走在林间,万道日光穿过恒远的时空透进茂密的树林,透过树叶间隙洒在老于脸上,那些日光中似乎隐匿着无数的故事,遥远的故事。那些故事的主人公一定很原始本真,筑巢而居,依河而饮,像那些在树上跳来跳去的松鼠一样,觅果而食,寻友而游。龟背驮的是河图洛书,风雨之声是宫商角徵羽,疗疾治病用的是砭石金针,取于自然、合于自然、归于自然。 偶尔有一两片树叶或者枯枝掉落在老于脸上身上,老于觉得十分沉重,像铁肩担道义那么沉重。人行道上一块块红、灰相间的地砖,散发着土壤的气息,但粘土砖的气味火性重,不完全属于大自然。地砖下面的真实土壤香味想来更浓烈清新,山中不知来历的清越声音和清新气息实在妙不可言。老于不由地往树林深处踱去。密林生风雨,风雨泽万物,阴阳互根,这是自然的奥义,简单而难以言说。老于意识深处的碎片层层泛起,二十多年来一张张清晰的模糊的纯真笑脸在眼前变幻,动感十足。清新山林让老于的脑袋变得清晰敏锐,他心里气韵渐成,终于对公开课有了数,只觉得那股气韵在脑海里反复盘旋,激情涌动,不吐不快。课堂与生活是一样的。最本真的自己才最有灵性。莫奈说:“我像小鸟鸣啭一样作画”,公开课也应回归到这样,像莫奈的《睡莲》一样静静开放。笔触可以细碎,眼光必须独到,让知识与性灵在生活中穿越,穿越自在自为,圆融无碍。老于最后决定下来:先拿《归去来兮辞》这篇柔软的课文在班上试镜、蓄势,再用《荆轲刺秦王》这篇刚硬的课文正式在市里上场。 《归去来兮辞》这篇飘逸灵动、气清韵和的课文,老于一直像书法家把玩心仪的碑帖一样,玩味一次,心便被吹皱一次,百炼钢化作绕指柔。老于正出神。背后有人叫他一声“于老师”,老于一惊,好像骑着鲲鹏正扶摇而上,突然中途降落在陶渊明的花圃中,月色在怀,菊香盈樽。 晚上月亮升起,老于站在顶楼走廊,晃眼间觉得天地间空荡荡的,定睛一看又万象陈列,森罗严密,宛若庙中的一尊尊大神小神。两旁慈目下垂的、肌肉虬结的姿态万千,但正殿的神龛空着,无主。世象从无隐遁,老于仿佛看到历史真相、文物考古、万有引力、宇宙守恒或不守恒、相对论、黑洞,从那些诏书、经书、经典的文字背后一个一个鱼贯而出。 老于讲了《归去来兮辞》后,继续以柔软的心态酝酿《荆轲刺秦王》,这将是在市里正式上演的公开课。连续几天老于反复阅读《荆轲刺秦王》,似乎听到了那个时代的虎狼之音,夹杂着胡音、缶乐、击筑声,热血阵阵上涌,手指握笔时难以抑制地痉挛,他坚持工工整整地用毛笔写完了教案。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